第324页

子服何叹息:“若是在子泰治下当然可以如此,可此虽好计,在郓城却是施展不开。”

“为何?郓城是鲁国西鄙重镇,又是商贾交易前往陶邑的必经之地,粟米定然不稀缺,现如今战事已了,分出少部分粮食让庶民得以撑到秋收,岂不是很好?”

“话虽如此,但郓城大夫却死活不肯开仓!我数日前路过时已经劝谏过一次了,但却毫无用处。”

赵无恤愕然,虽然“肉食者鄙”,但只要是有点见识的大夫,都不会容忍自己领邑内的人口流失,这郓城大夫是哪根筋抽了?

子服何乘机说道:“子泰有所不知,郓城在过去常常被齐国夺取,去岁就曾沦陷过一次,随后之后被齐人归还,却落入了阳虎的手里,他任命了同党叔孙志为郓城大夫防备齐军。”

“叔孙志,是叔孙氏的庶孽子弟么?”

“然也,此人倒是知兵,却不会治邑,整日强征暴敛,税亩二半,还要求每丘鲁人都要编缀甲衣一件上交。他是阳虎亲信,目光短浅,在此地捞够之后便会被换一个领邑,所以毫不在意国人死活……”

赵无恤默然,他前世时在影视上看过难民逃荒的场景,眼前之惨景与之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眼中露出不忍之色,但身处郓城地界,这些人是郓城大夫的领民而不是他的,只能留下部分粮食后告知他们,可以往西边走上几十里地,去廪丘求活。

之所以伸出援手,也是考虑到现在为赵氏生产瓷器的那些鲁国陶匠,就有不少是郓城籍贯的,这些流民里难说有他们的亲人。

“廪丘不是齐国的么?”不少郓城农人对这几个月濮北发生的巨大疆域变动十分懵懂,他们本就是一生都不离开里闾的老实人,若非遇到兵祸外加灾荒,才不会到处寻觅食物。

封凛用鲁国口音对他们说道:“现如今那儿已经是鲁国地界了,尽可以放心的去,到时候有粥喝,有地分!”

经过路上的见闻后,赵无恤对郓城大夫叔孙志印象大坏,但存着某种不可告人的心思,入郓城沐浴稍事歇息后他还是和子服何拜见了此人。

叔孙志原本是鲁侯公室之臣,却并未得到重用,在投靠阳虎后才混到了一个大夫之职。在筵席上,赵无恤见其人目高于顶,厅堂苑囿装饰华丽,一盏盏瓷器被整齐地摆在案上炫耀,赵无恤甚至还在他的鞋履上瞧见镶了珠玉。

爆发户,这是无恤对此人的定义,对阳虎的用人之道便产生了些许存疑。

“阳虎莫不是因为鲁国的贵族、国人都对他不满,所以只要投靠的人能用就用,饥不择食了?”

叔孙志对郓城的现状一字不提,只是抱怨盗跖的肆虐导致赋税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