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页

“依卿之意,周铨此言是否为真?”赵佶面无表情地道。

“老臣之见,官家当遣使者,前去调停诸国,令其不得妄动刀兵,以免民生被害——若周铨所言是真,区区一东海县侯之爵,难酬其功,便是郡侯、郡伯,亦不为过!”

众人都知道,若周铨说的是真的,他占据下关之举,让大宋在接下来的调停谈判中处于极为优势的位置,大宋甚至可能不需要调动大军,就能从日本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如此大功,封王都可,何况县侯?

关键是,这边皇城司要说人家谋逆,那边人家在为国拼命立功!

此时蔡京说出此事,当真是大师级高手的神补刀,可以说,皇城司至少十年都别想再抬头了!

第363章 大戏余声

就是赵佶也顾不得皇城司了。

他现在是食髓知味,俗话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在过了几年一边呼呼呼打胜仗,一边还可以大手大脚有钱花的日子后,让他再勒紧裤带去过数米粒的日子,他是绝对不干的。

“此事关系重大,遣谁人为使比较好?”赵佶神情一动问道。

“当由圣裁!”蔡京道。

脸打过了,该给枣子了,这种事情,当然是赵佶自己决定,毕竟到周铨那里可是有大好处的。

赵佶若有所思,从今天登闻鼓响就一直不顺的心情,终于好过了一些。不过关于这个使者的身份,他有一个打算,因此也就没有急着说出来。

“使者人选待朕稍后再决定吧……诸位有事再奏,无事退朝。”他开口道。

终于等到这一句话了!

众人当然不愿意节外生枝,这一战看上去是太学生对上皇城司,背地里是周铨顶上嘉王赵楷,但本质上,却是臣权与君权发生了矛盾。赵佶想要强化君权,以特务机构来监视群臣,而群臣则希望限制君权,将这个群臣难以影响的特务机构控制在官僚系统之中。

再看深一些,则是新兴的资本化贵族对皇权的一次轻微挑战,除了被当枪使的李纲、陈东、陈朝老等人外,在他们背后真正迫使赵佶与赵楷让步的,其实是包括部分宗室、外戚和蔡京这样朝堂大佬在内的新贵族。他们涉足工商业,即使不直接参与,也在为工商业提供原料,急切需要在大宋之外打开新的市场,而这又离不开周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