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页

藤原朝成一本正经道:“当然听我,贵使只用想想当朝摄关大臣姓氏,便知谁说的话管用!”

张寅听罢竟不能质疑,太有道理了。

张寅又问:“摄关大臣赞同日本国主受我朝皇帝册封?”

“这……”藤原朝成低声道,“你们也知道了,诸事成不成还要看摄关大臣的意思。册封之事恐怕不好办。但我国一向仰慕中原,可以摄关大臣的名义朝见纳贡。”

此话咋听还是很有诚意的,也是解决争执的一个妥协方法。但实际赵洪等人却不能完成使命,他们的使命是试图商量册封日本国主之事,建立君臣关系……这样一来,大许在自己的藩属国办事,名义上和方便上都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为了将来进一步在日本国立足铺好道路。

他们到平安京已经快十天了,基本没多少进展。张寅这才感觉立功艰难,而前来的这个国家看似仰慕中原文化,实则并不是那么恭顺,他也把自己的看法写到了准备上奏的卷宗里。

第七百九十五章 行省事略

大许使节在平安京等地逗留一月,返回抵达海州(连云港),下船回京。其中过程曲折,但他们回国时,立刻被大许朝野认为是一次失败的邦交尝试。

日本国国书以摄关大臣的名义书写,答应择吉年月日到大许朝贡;但是他们没有马上派出使节朝贡,这个择日却不知是十年后还是二十年后!加上使节赵洪等人回朝后说起日本国称帝不恭,一时间朝廷诸臣愤怒,李处耘等功臣上书对日本国开战,先以武力威慑,再谈邦交。

不过也有大臣认为蛟龙军海船很少,大船未成,海路遥远,兴师动众不能急成。他们建议,可以民间通商的形式,与地方官结交,再缓图之。

高丽使者听到了大许对日本国不满,大喜,上书进言皇帝先占对马岛,再伐日本国。不知为何,只要中原想征讨日本国,从来都是高丽喜闻乐见的事。

大许文武异常愤怒,这是十分微妙的心态……如果是辽国拒绝称臣叫爹,大伙儿不会有啥反应;但一个他们看不起的弱国小邦不恭敬,就是不能原谅的事!

但郭绍没有表现出任何态度。他先在西殿召见了正副使,亲自听正使赵洪的陈述。

赵洪躬身道:“禀奏陛下,日本国内有人认为全然不必理会我朝,有人敬畏我朝武功国势,表面恭敬却欲在尊卑礼法上敷衍过关,不愿激怒我朝。”

副使张寅也在后面趁机拜道:“微臣附议。日本国君臣如此姿态,应有两个缘由。其一,他们不知我朝是为矿山实利,以为我们只是为了炫耀威势,中原若为虚名远征日本,以千百年的经验看来可能不大。其二,日本国君臣自持海阔路远,朝廷鞭长莫及,有恃无恐,与中原来往与否、孤悬海外与否,他们可以从容度之。”

“咦。”郭绍听到张寅的一番言辞,顿时留意了他,开口第一句话是:“哦!朕想起来了,你在平夏时,帮朕算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