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页

大辽上京,草原正是葱葱绿绿之时。阳光明媚,蓝天白云绿地,一年的好时节。萧思温却有些闷闷不乐、心事重重。

他站在府邸院落里,看着那几颗桃树,总觉得很冷清。萧思温还有其他儿女,可最喜欢的还是燕燕,此时物是人非,岂不失落?

而今大权在握,但公事上他依旧不顺心。杨衮回京后已经被削去了兵权官职,若非萧思温庇护,性命也不报……萧思温不痛快的并非杨衮,也不止因为平夏战争再度损失惨重,而是听了杨衮的描述后,对未来的忧心。

朝中诸贵族忧惧之心甚少,或许因为平夏比较远……那是因为他们的眼光太近了!

一个宿敌变得如此难对付,岂能叫人安寝?

萧思温回想了一下中原近年的对外攻击频率,第一次北伐后,同一年再度北伐占幽州,次年立刻占平夏全境。萧思温仔细了解,许军愈战愈强,现在辽军杨衮部都到了一触即溃的地步!

今年才到年中,还会有战事么?

辽国交战,正面野战若是打不过,非常被动;当年辽军敢深入重镇林立的河北袭扰,晋朝时甚至直取东京,便是野战不惧之故。

杨衮的大败让萧思温忧心不已。丢失幽州,先帝耶律 一帮人被推翻,做了替罪羊……平夏战败尚不严重,若将来丢了东北、大辽根基动摇,又是谁有资格扛起这个罪责?

第七百九十三章 新的开始

契丹使节到京不过数日,高丽人便在耽罗岛的事儿上松口了。郭绍也总算松了一口气,仿佛看到了通向金山银山的大门!

辽国此番是希望议和。

经过多年的战争,死了无数人,太平姗姗来迟。郭绍再度证实了自己的观念:所谓太平,不过是战争打出来的平衡;当对手明白了开战要付出同等惨重代价,他们才会珍惜和平。

郭绍下旨,一面言称契丹与中原很有渊源,唐朝时便是中原朝廷边镇,原应和睦相处云云,同样表明了善意。但另一面又要求辽国称臣,以结君臣之义。

至于辽国答应不答应称臣并不重要,多半他们不会答应,毕竟现今辽国也是雄霸北方草原的大国。反正辽国此时不敢进攻中原,议不议和没有实质作用;如果他们真敢打,议和也没鸟用!

高丽使臣很快上奏,恭问大许朝廷对辽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