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页

“谁给他的胆子!一定是皇后买通了宦官,私自串通内外。”赵普道,“官家前天都还能说话,这两天朝里也一点迹象都没有,这种时候时机还不成熟,早了点……他们还真敢……”

匡胤道:“先要拥立张永德,有个名分。不然光凭咱们的人,在这风头上调兵很容易出差错……准备也不足,光有谋划,什么都还没开办,也没敢太早和大伙儿商量。这事干不成了!”

赵普道:“主公切勿犹豫,现在不马上当机立断,等符后和郭绍在宫里缓过气来稳住了局面,那时才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匡胤拿手使劲揉着太阳穴,他已经顾不得掩藏自己的情绪,明显地在思索、在艰难的抉择之中。嘴里不停地念叨道:“这俩男女太恶心……特别是那妇人,好像谁都制不住她……”

赵普紧张地催促道:“主公!要是咱们什么都不做,他们最终也绝不会放过咱们!既然要做,到现在这份上,宜早不宜迟!”

匡胤沉吟道:“现在以平叛的名义起兵最好。但我太了解张永德,他胆子小,见谁上位就投靠谁……当年高平之战前,很多人桀骜不驯都不服新君,他见新君已继位当下就满心地投靠了。没有圣旨和枢密院的军令,张永德胆子小,肯定会隔岸观火,绝不愿意冒险。

要他冒险,除非给龙袍加身,一来被逼无奈、二来诱惑足够大(能当皇帝,值得人们付出所有);张永德威望高、他一称帝,别的人马也很可能隔岸观火,至少不会围攻我们。但现在拥立张永德,既费时间,还白白丢弃了更容易动员各军的平叛名义。

没张永德又不行!众将只见我下令,殿前司其它几个大将都不在、也没枢密院调令,很容易起疑。特别是那些不太熟悉的中下层武将,临时易生变故。”

赵匡胤并不是个犹豫不决的人,比如滁州之战、战阵上当机立断速取城池的做法,但这次他实在是太难了,不由得疑,道:“他们怎会现在动手呢……娘的我们中间是不是有奸细?但这事儿我一直很谨慎,到现在还只有我们俩人知道……难道府上有卧底偷听?”

赵普听得,也觉得有理,但他还是坚持道:“无论怎样,别无选择。主公下决心罢!”

“先机已失,仓促应对……”赵匡胤一脸悲观,但还是咬牙点头道,“走罢,先去军营叫一些将领。咱们分头行事,能叫上多少叫多少。”

赵匡胤摸出印信来:“铁骑左厢第一军都指挥使韩重 和我关系比较亲近,也认识你,你带着我的印信去容易叫到人。”

“在下遵命。”赵普一脸严肃接过印信。

赵匡胤回头看去,铁骑军左厢都指挥使石守信、右厢都指挥王审琦在巷口,便喊道:“石兄弟、王兄弟,过来说话。”

等二人策马进来,匡胤便道:“有要事需要召集一些将帅,你们二人分别去军中带着部将到殿前司来。”

和赵匡胤关系最好的就是三个人,石守信、王审琦、韩重 ,其中二人都在这里。这三个人和赵匡胤的关系额外不同,大家都是(后)汉时期做最低级将校时候的患难之交,是赵匡胤身边最值得信任的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