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重生之黑客 修半缘 4455 字 2022-08-28

数据流(data stream)最初是通信领域使用的概念,代表传输中所使用的信息的数字编码信号序列。

细节数据

已经能够持续自动产生大量的细节数据。这类数据最早出现于传统的银行和股票交易领域,现在则也出现在地质测量、气象、天文观测等方面。尤其是互联网(网络流量监控,点击流)和无线通信网(通话记录)的出现,产生了大量的数据流类型的数据。我们注意到这类数据大都与地理信息有一定关联,这主要是因为地理信息的维度较大,容易产生这类大量的细节数据。

复杂分析

需要以近实时的方式对更新流进行复杂分析。对以上领域的数据进行复杂分析(如趋势分析,预测)以前往往是(在数据仓库中)脱机进行的,然而一些新的应用(尤其是在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领域)对时间都非常敏感,如检测互联网上的极端事件、欺诈、入侵、异常,复杂人群监控,趋势监控(track trend),探查性分析(exploratory analyses),和谐度分析(harmonic analysis)等,都需要进行联机的分析。

在此之后,学术界基本认可了这个定义,有的文章也在此基础上对定义稍微进行了修改。例如,S. Guha等[88]认为,数据流是“只能被读取一次或少数几次的点的有序序列”,这里放宽了前述定义中的“一遍”限制。

为什么在数据流的处理中,强调对数据读取次数的限制呢?S. Muthukrishnan[89]指出数据流是指“以非常高的速度到来的输入数据”,因此对数据流数据的传输、计算和存储都将变得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数据最初到达时有机会对其进行一次处理,其他时候很难再存取到这些数据(因为没有也无法保存这些数据)。

了解数据流,请看:baike.baidu.com/view/166248.htm

第25章

寒假的时候,何然才跟家里人说要买计算机,这个时候的计算机功能也并没有马上就加强到哪里去,但是价格上确实是下降了许多了。对于何然而言,能够在爸妈不注意的地方为他们节省一点小钱也是好的。何然是黑客,从黑客技术来讲,比起许多金融黑客也不遑多让,但是何然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金融黑客。虽然说黑客们总有各自精通的领域,但是何然曾经的好学将众多领域的知识壁垒悄悄打破了,秉承着一理通万事通的信念,何然在整个大学时段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黑客技术的提升与研究,只要是计算机领域的东西,他就乐于去学习,这在他与女友分手之后几乎成为了他的唯一的追求。

此外,何然牢记着那句“再穷不能穷志气”,虽然有些迂腐,但是何然始终觉得,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坚持,一个黑客更不能没有坚持,那些没有坚持的黑客很可能就会成为国家的害虫。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一个金融黑客能够随意搬空一个银行里所有的钱,这种能力足以让世界忌惮,这样的人没有任何约束的话,他的任意一次行动都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

何然不是个有野心的人,在学习黑客技术方面与绝大多数人一样,他应该算是野路子出家,没有专门的老师来对他进行系统的教育,有关于黑客的所有东西都需要它自己摸索,有很多人在摸索的过程中就渐渐走上了歪路,但是何然没有,在学习黑客技术的的最初就一直将黑客准则记在心中何然一直只是为了黑客技术的进步而努力。窃取他人的研究资料绝对不是合法的事情,不过这些在黑客界而言绝对算是小事中的小事。黑客界应该也算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你强,你就能将所有非法入侵者挡在你的计算机之外,甚至你可以使入侵他人计算机的强手;你弱,那你成为别人的“肉鸡”也别怪别人。可能在普通人看来黑客界的规则是混乱的,但是弱肉强食确实是黑客界的至理。当然,在整个社会而言,这套理论显然也是适用的,只不过没有黑客界那么赤裸裸罢了。何然虽然是通过入侵他人计算机的途径得到各种自己想要的资料,但是,何然从没有利用这些资料获得任何的利益。何然这样的人,就属于典型的技术宅,这在黑客界也不少见。

假期还没开始,何然就让父母去办理了上网许可。虽然可能因为自己经常不在家而浪费,不过,在何然决定教父母计算机之后,也就能坦然了。

赵海芳是纺织厂的财务会计,如果没有意外的,明年这个时间纺织厂应该会有一场裁员风波,赵海芳正是其中之一,据说后来招的会计都是会用计算机的,在这点上,何然妈妈吃了大亏。何然重生后自然不希望母亲因为计算机的事情而失去工作,一个寒假足够何然教会母亲如何使用计算机。

至于何志伟,作为一个科室科员,他很早就接触计算机了,只不过一般科室内是不联网的,但何然觉得有必要让父亲通过网络了解一些国家大事,虽然Z国网络还处于起步,但是新闻之类的东西还是不会缺的。

白天的时候,何然会跑去徐涛家或者是傅城亮家,现在他们两家的计算机对何然算是彻底开放了,虽然何然自己家已经有计算机了,不过他们更乐意何然用他们的计算机来讲解一些计算机的东西。徐涛整个高一的第一学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个成绩和祁展航是不能比的,但是相比一般人绝对是超前许多的。

傅城亮要差上许多,主要是因为他的心思并不在计算机技术上,而是和钱斌一样在计算机游戏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也弄到了《魔兽争霸》的游戏。他现在最乐意干的一件事就是让何然说说那些游戏的战略,而钱斌就凑在一边听,钱斌在得知傅城亮有了这样一款游戏后,其上门的频率已经达到了过去的5倍了,也就是说,基本上每天放学都要去玩一会儿。要不是学校里有徐涛监督,周末有何然帮忙突击,估计他的期末成绩能是“满江红”,现在到了寒假,自然是把所有空余的时间都用来研究游戏了。

在游戏方面,他确实有天赋,何然讲的一些战术,比起傅城亮来,他更能灵活运用。此外,玩游戏的时候他总喜欢提建议,种种改进的方案让知道后世的系列《魔兽争霸》的何然咋舌不已。这个家伙在网络游戏方面确实是值得培养的,这么想着的何然就写了一套有关于网络游戏技术开发上面的方案给了钱斌。钱斌欣喜若狂的时候自然也是大为吃惊的,不过粗神经的他也只不过大力拍着何然的肩说着:“何然,你太够哥们了!”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计划着要寒假旅行的钱斌竟然报名参加了一个计算机速成班,据说是要用最快的速度把计算机的基础和中级的东西都掌握,好接着研究自己最爱的计算机游戏技术。这个梦想是远大的,至于实现的时间,嗯……可能有点遥远,人在不同领域的天赋是不一样的……

何然在寒假的时候也和祁展航联系过,接着就带着徐涛一起去了陈前的店里。在何然来说,这两个人都是自己答应了要教计算机编程的人,因此这样的集合是必然的。寒假里一共就让他们集合了两次,两次都是何然拿着教案在一边指导两个人编程的技术以及要点。虽然说祁展航是一个骄傲的人,但是有捷径不走的绝对是呆子。也就是这两次的会面,徐涛和祁展航竟然很快就成了好朋友,让自己这个与徐涛是多年好友的人酸溜溜了好一阵。由于两个人住得很远,而这个时候e-mail又还没有出现,两个人的联系除了电话就没办法了。当两人用同样询问的眼神看向何然的时候,何然按捺着泛酸的心将CHAT软件分别给了两人,同时添加了第四个聊天室,当然,偶尔他也会上去串串门。这个聊天室主要还是给这两个人用的。因为想到了群聊的问题,何然又开了第五个聊天室,这个聊天室可以把其他不同聊天室的人拉到同一个聊天室,虽然暂时用不到这个功能,但是有备无患也是何然的作风。

寒假里和Black的联系还是只在老时间,对于一个商业伙伴,何然觉得固定的交流时间就已经足够了。

至于和Swagger以及Tuesday的联系,一般也是那两个人主动联系的。何然在交友方面确实一直都是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这也算是性格使然,重生后想改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另外还有一个在寒假半当中又一次坚持不懈地挑战他的XYZ,老实说,何然不觉得自己和对方有什么大仇,不过XYZ好像和自己耗上了。这个家伙的黑客技术虽然不说一日千里,但是应该也是个很有潜力的人。现在应付对方还用不上什么大力气,但是按照他的成长速度,总觉得未来会很麻烦。

何然反省了一下,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才遇到这么几个黑客,竟然每个潜力都很强大,这未免也太夸张了,难道这个时代已经可以比拟后世的黑客满街走了么。(黑客满街走:包括用黑客软件的软件小子)

整个寒假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李飞和张晓迪的出现了。这两个人是一起回来过寒假的,比起何然他们放寒假还要早了一个多星期,张晓迪刚到JD地头就催着李飞要他介绍何然给自己认识。通过何然那个pa墙软件,这两个人在这半年里在国外的网站上可以说是混得如鱼得水,顺便把一直提升不了太多的英语也提升了好大一截,他们自然是感谢何然的。此外,也正是因为在国外网站有了更多的见识,才能体会到何然这一个小小的软件的厉害之处。李飞已经从何然那得到了不少技术上的好处了,张晓迪自然也是不甘落后的。从计算机技术上来讲,这两个人主修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如果不出意外,这两个人未来的职业一定和绝大多数黑客是处在对立面的,不过何然倒是完全不在意这些。对他而言,无论对方如何,他要做的就是继续加强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按照这样的情况,绝大多数网络安全技术对他应该是毫无影响的,对于何然来说,学无止境不仅仅是说着玩的。

张晓迪见到何然之后,一开口就是感谢的话,面对一个比自己要小上许多的少年,张晓迪倒是十分坦然,这正在这个年代也还是比较少见的,哪个年代都不缺那些仗着年龄说资历的家伙,难得遇到像张晓迪、李飞这样的人,何然是乐意与之来往的。除了感谢之外,张晓迪也向何然讨教了很多自己在大学中遇到的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何然对许多问题进行了解答,但是更多的问题他暂时没法用现实来说明,有些东西并不是这个时代能证明的。因为这个缘故,何然对Z国的计算机人才更加上了心。曾经有过的念头又一次冒了出来——提前建立一个Z国的红客联盟。

作者有话要说:

小资料:

历史上第一封E-mail确切的发出时间、地点、人物有所争议。

《互联网周刊》报道为:“1969年10月,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1971年由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测试软件(SNDMSG)时发出的,并且首次使用“@”作为地址间隔标示。

1987年9月20日[1]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德国互联网之父”维纳?措恩与王运丰在北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往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其内容为英文,大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