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丝恩发怨

兴汉室 武陵年少时 1042 字 2022-08-27

“籍贯、姓字。”刀笔吏抄写了半天文牍,接待语气有些不耐烦:“还有年齿、读过些什么书,一并告诉我。”

贾逵不敢怠慢,赶紧递上了所在地方提供的、用来在远行通关时证明身份所用的长檄:“在下河东襄陵人,姓贾名逵,字梁道。熹平三年生人,今岁十八,读过《孝经》。”

其实贾逵最擅长的还是兵法,他自幼便爱将同龄孩童召集起来,当做行军布阵一样游戏。其祖父见了,特为惊异,亲口传授兵法数万言。只是在这个情况下,贾逵并不能说他最擅长的是兵法,毕竟这是太学,到底还是要以经义为本。

“读过书?那我就得考考你了。”刀笔吏搁下笔,从案头拿起一卷《孝经》,看了其貌不扬的贾逵一眼,现在天凉,寻常人家都多穿了件衣服,贾逵却连条厚点的长袴都没有。

刀笔吏眼里掠过一丝轻蔑与不信,他随手将书翻开看了几下,不怀好意的说:“把《庶人》一章背给我听。”

“嘿。”游楚不满的发出声,由于寒微之人很少有读书的机会,所以皇帝给定的规矩是只需要识字就可以了。这刀笔吏显然是认为贾逵出身寒微,却给自己脸上贴金说读过《孝经》,这才有意借‘庶人’这两个字羞辱贾逵。

张既脸色也有些难看,但他到底沉得住气,适时拉住了游楚。

作为当事人,贾逵神色如常,仿佛不知道对方暗藏的讽刺似得,将那一章流利的给背了出来。

刀笔吏有些讶然,他今天见多了自夸读过书、其实一问就露馅的寒士,没想到真遇上一个有干货的。他又问了几句话的大意,最后实在挑不出错来,只好干巴巴的说道:“这是你的名剌,一会拿它到里头领书和衣服,以后出入太学也要以此为凭,不可弄丢了。”

贾逵接过写有他基本信息、以及样貌描述的竹片,与张既、游楚一同走向太学的门口。按太常赵温与太学仆射潘勖、祭酒杨懿等人商议好的入学流程,各学子要到各科的博士、教习面前行拜师礼,然后献上束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