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石美兰那边丧夫没多久,不便在外久留,而且一段时间后还有法事要做。既然昨日僚人已被尽数降服,尘埃落定,该救的都救出来了,她便放心地告别,率部离开了。

周惠林被俘虏的那些侍卫同僚在山上只是干了农活,休养了两日,便也恢复了。

他们这一行人,也该回京了。

宜州没什么好东西,知州更是囊中羞涩,再说了,包拯出了名的清廉,云雁回是他的心腹,旁边还有一个白玉堂看着。

于是,知州只小心翼翼地准备了一些土特产给云雁回他们,果然不见不满,千恩万谢把人送走了,连呼走运,一定要按照云雁回说的,好好关照那些僚人。

云雁回等人策马回京,一路无言,到了东京。

因为此事上了仁宗的案头,故此回京后,首先去宫中复命。

白玉堂、周惠林、云雁回和赵允初一同进殿,参见官家。

行礼的时候,赵允初腿有点软,被云雁回不动声色地扶住了手臂。

仁宗在众人身上扫了一圈,落在了赵允初身上,发现他和云雁回脸色都很好很红润,不阴不阳地笑了一声,“果然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你们倒是快活了,有想过我吗?!”

唯独白玉堂一脸懵逼,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第279章 万万没想到

自从赵允初偷偷离京,王妃就没消停过, 见天地进宫求见, 要么就是见官家, 要么就是找太后,泪水哗哗流, 求仁宗帮她把儿子找回来。

可是赵允初快马离京,再怎么追也追不上了啊。等人都到了宜州,再追回来意义其实也不大了吧?

王妃表示, 意义怎么不大, 她将赵允初和云雁回的关系告诉仁宗了。

仁宗当时就惊呆了, 心中暗骂云雁回,这下他不能装不知道了。

这样的事, 他是万万不想插手的, 当初和云雁回约定的也是, 若是双方家庭都答应了, 他这边会顺水推舟,行个方便。

但是, 谁知道一个意外, 令赵允初提前暴露了呢。

王妃哭诉, 雁哥儿是官家的得力助手, 小初是官家的亲堂弟, 这不只是公事,也是家事,他们两个人搅在一起, 官家你可千万不能置之不理啊,一定要联合起来,打压这种不良风气,让他们回归正途。

仁宗因为早已答应过云雁回,所以也不便倒戈,只想等云雁回他们回来自行解决,自己中立观望便可。于是,仁宗只好不停搪塞王妃。

王妃又怎么肯善罢甘休呢?她在辈分上,还比仁宗大呢,加上不便透露自己知道真相,仁宗也不好意思太过分,便活生生被纠缠直到云雁回他们回京。

更别提,赵允初离京的事被瞒了下来,王妃每次和仁宗、太后诉苦,都注意不叫其他人听到,惹来了不少怀疑,搞得朝中风声不少,都在猜测皇家又出了什么幺蛾子。

如今看到这一干被俘的、逃家的,全都气血充足,面色红润,又叫仁宗怎能不心生怨念?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堂弟和云雁回混久了,脸皮也厚起来了!

就在其他人茫然的茫然,忐忑的忐忑之中,云雁回沉稳淡定,二话不说,一个大礼行下去,“官家容禀,小吏被俘期间,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念皇恩浩荡。一想到官家在京中,将如何担忧臣等的安危,就无比自责,为何如此不小心,落入歹人之手。在这样的心情之下,只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浪费深入土族的机会,了解当地风情民生。经过身临其境、呕心沥血……”

大家听到他形容自己住在山上时也在感念什么皇恩,演得很是情深,都觉得起鸡皮疙瘩。

这个雁哥儿呢,也不知道是不是文化不太高,编写平实的报道也就罢了,其他时候,造了很多生词也就罢了,用起成语来,总是古古怪怪的。

仁宗:“……说重点。”

云雁回麻利地从怀里掏出一份奏疏,“写了份奏疏,详细说明了臣对当地土族的了解与建议。”

仁宗纠结地看着云雁回,他还有一肚子的话没说呢,也没来得及教训赵允初私自离京,害得他备受折磨……嗨呀,可是奏疏他也想看,现在接了,就不好意思痛快责备了啊!

云雁回真诚地看着仁宗,叫仁宗愈发不好意思。

不管怎么说,云雁回人都被掳走了那么危险,还在想着为国出力,也是很辛苦。仁宗很不好意思地咳嗽了一声,给陈林使了个眼色,陈林便下去将奏疏接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