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允初总是乐意看到郑凌倒霉的,在一旁把云雁回往自己这边拉了一点,煽风点火地道:“飞波啊,你也长大了,不要什么事都麻烦雁哥儿,要学着自己担当了,雁哥儿都带你一起开店了还不够吗?”

郑凌气死了,“你这家伙不要挑拨离间!”

别说,云雁回也颇觉方才赵允初的形象像一个挑事的……姨太太?

云雁回:“咳,算了,你们不要吵啊。我想想,这供应都是因为有需求的……”他四下一看,看到了《东京日报》记者的身影,沉吟片刻,说道,“找上你的同僚,来创作……连环画吧。”

郑凌:“连环画?”

别说其他人了,便是郑凌这个图画院的翰林待诏,也不明白连环画是什么意思啊。

第187章 连环画

印刷术在宋朝才开始广泛应用, 在此之前,虽然有图配文的形式,但是受制于种种条件,所以没能孕育出成熟的连环画。

而在此时,倒是有不少带插图的书, 然而与连环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更不要提后来的漫画。

因为之前的活字印刷, 和后来印《东京日报》,朝廷甚至联合了很多民间印刷坊,这样才有足够的生产力。

这也成为了云雁回认为可以让郑凌,和他的同事们, 在《东京日报》上连载连环画的条件之一。

云雁回给郑凌说了一下这个设想,在云雁回小的时候,各种小人书流行于市面,所以他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其画面。

“我想这也是一件好事, 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而想要量变, 得先提供更多的需求。”云雁回说道,“你可以和你的同僚们,合力来画三国啊。”

三国题材特别受欢迎,这时候虽然没有《三国演义》 ,但是民间那些说话艺人和书会先生创作了很多版本的三国故事,不乏写得精彩的,完全可以拿来改编。

郑凌听得心动了,他从前创作的大多是插画,偶有一些描绘佛经故事的壁画,倒是与此有些相似,经验能够拿来借鉴。

而且云雁回还提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分镜,来更好地体现故事。这在郑凌这个内行人听来,的确是很令他想尝试的。

郑凌立时就点头答应了,他如今在翰林图画院里,算是青年画家们的头儿,有一定号召力。

“那就成了。”云雁回在脑海中还思考出了一个完整的人物链,“你去找找,想改哪个本子,到时我们去书会找作者,要改编总得付版权费啊。”

郑凌立刻开始回想该改哪一个故事了。

赵允初在一旁说道,“那不先改儿童故事吗?”

“哎,小初很有想法啊。”云雁回笑道,“以后肯定是可以的,但是为了一鸣惊人,还是选一个更有读者基础的故事嘛。”

郑凌兀自思考他的改编对象去了。

……

一日义诊结束,云雁回去帮小宝他们把病历什么的搬了回去,问及在这里过得怎么样。

“学到了很多东西呢。”小宝颇为开心地道,“最可贵的是,先生们皆不藏私。对了,雁哥,你知道吗?这里有样东西很有意思,是给我们练习针灸的。”

小宝指着他们上课的教室说道:“先生们发明了两个铜人,内灌水,以针刺之,倘若刺中了正确的穴位,就会流水,反之,则不会流水。”

云雁回总感觉自己在现代的电视剧里看过类似的玩意儿,没想到是太医局发明出来的,太医正果然是个想搞事情的人啊。

“那我给你们捐献一些铜人,一共才两具,上课都不够。”云雁回说道,“又不能天天拿着别武学、律学什么的学生来乱刺。”

“乱针灸可是会出大事的,”小宝无奈地道,又笑开了,“雁哥你真好。”

云雁回总觉得自己像那种给学校捐东西,好给子女开后门的土豪,很可惜这是皇家开办的,不然他可能会捐个宿舍楼。

——太医局的校舍实在是太少了,小宝他们宿舍都又加了一个学生,云雁回怀疑再多招一些人,就该住不下了。

杜攸也来见了云雁回,白日一直在忙着义诊,都没时间和他打招呼,这会儿赶紧感谢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