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2页

将血[校对版] 河边草 1111 字 2022-10-20

在他看来,大将军江善,要比晋国公赵石危险的多。

尤其是,晋国公赵石居于京师久矣,虽权势日彰,但晋国公赵石本人……却未显枭雄之像。

与文臣或有亲疏,但与朝廷治政上,能避则避,对中书少有掣肘。

与朝中武臣,也渐有疏离,此乃谦退之兆……加之,晋国公子嗣不多,还无人能继承其志。

这么一来,一些人对晋国公赵石的防范,差不多都可以看做是嫉恨,或者政见不同而起的朝争罢了。

这和那些权臣,任用私人,大权独揽,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江善不同,朝廷赏其功,掩其过,此人并未再次上书朝廷推脱,往好了说,是理所当然的认下了,往不好了说,便是有居功自傲之意。

当然,最让他觉得不妥的是,朝臣多有赞许,竟无一人稍试其锋。

尤其是种氏,好像就这么忍了下来,对伐宋战事,不发一言,显然,文臣们的举动,让种氏多有忌惮,不愿生事了。

朝中几乎有志一同,想要再造就一位大将军出来的意思,已是昭然若揭。

这般一来,让周仿很是担忧,朝中有赵石,再等江善回朝,会是怎样一个景象?

很多人肯定都一厢情愿的以为,江善定念朝廷之恩,文臣推举之功,回朝之后,定然会站在文臣一边。

想想,周仿都感到好笑,即便是当初的王佩,张培贤这样在朝中名声甚佳,交结甚广的大将军,都不会任由文臣指使,江善得享大名之后,又如何甘心受旁人操弄?

而到时,两位大将军争权,会闹出什么事情来?

现在,他感到无奈的是,枢密院自成一体,说不动晋国公赵石,中书也没太多办法,让枢密院众臣稍抑江善锋芒。

所谓的文武相制之道,在成武年间,已经差不多成了一句笑话,用文武分制来说,应该更恰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