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2页

将血[校对版] 河边草 1010 字 2022-10-20

不知道陛下心意如何,做什么事都是事倍功半,一旦知道了,才能改为事半功倍。

皇帝陛下颔首道:“吐蕃,草原诸部,以及回鹘人,皆都想方设法,派遣使节入朝,而我大秦,却还未有属衙,主理此事,更无人出访外邦,使外邦之人,同沐圣恩,何也?”

“礼部,理藩院,皆有不足也,不如仿照古例,以理藩院为基,重启鸿胪寺,专理此事。”

这么一说,前因后果也就明晰了许多。

想想也是,至今大秦还没有正式出使异邦的先例,像往草原传旨,或是晋国公去吐蕃等等,其实都不能算是出使。

因为出使异国,必带国书,节杖,使旗等物,没有这些,平常两国往来,也就算不得出使异邦了。

而且,正像成武皇帝所言,无论是礼部,还是理藩院,对于出使之事,多有准备不足之虞。

而大秦最近一次正式出使,其实还要追溯到景兴年间,与后周议和,设立边市的时候。

也就是说,大秦并非没有向外国派出使节的经验,只不过经验殊少而已。

正因如此,大秦后来设立理藩院,也只不过是接待外国使臣,派出使者的时候,也多数是经中书议决,再由礼部准备,是从上到下的一个程序。

其实这样一来,便有些不妥,之前还成,因为涉于外事者不多,但现在便显出了不足之处。

外国使节纷纷来朝,大秦必然也会接二连三的派出使者回访,或者主动派出使节进行交往。

如此这般,若还按旧制,却是增加了中书的负担,和朝廷规制也有相违之处。

因为朝廷处事,因为由下而达,由上而决,若一应事宜,皆由中书处置,中书那几个人哪里忙的过来?

皇帝陛下之意,合情合理。

周仿遂道:“陛下明见,是臣等疏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