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页

天可汗[校对版] 西风紧 2609 字 2022-10-20

其他的如诗词歌赋等文化方面,薛崇训觉得根本不用考,在官场士林一样能发展,因为此时大家逢场交往就要用这些东西以显示品味,这是流行,难道现代应试非要考唱流行歌曲不成;至于道德品格……只要没有作奸犯科的经历,也不好辨别,薛崇训对于朝里那帮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也没觉得他们有多高尚,太高尚的人很难混到那些位置。

决定了轻重,然后薛崇训便开始尝试设计规则。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杂乱,如科目居然有五十多科,而且考试并不是脱颖而出的充分条件,虽然应试制度有很多弊端,但公平性显然比唐朝的制度好得多;薛崇训打算借鉴的制度并非唐朝和武周时期的一套,实际上晋朝建立后这些东西仍旧照着前唐的惯性在运行,他想借鉴的是明朝的三级考试,在规则上制度化和标准化……明朝制度才是封建中央集权发展最成熟的规则;至于最后一个王朝清,只能是作为少民奴役大多数汉人的成功典范,比成吉思汗还要厉害,但制度上照抄之后华夷结合,画虎不成反类犬。

正式科举三级,步入科举道路之前需要取得生员资格,有资格的生员一律称为秀才。

资格考试为三步,这三步基本照抄明朝后稍作改变。三步从由低到高的行政级别进行,晋朝延续李唐覆灭前夕的地方行政区划分州、县两级,除此之外还有“道”这个级别实际不属于行政级别,天下十五道没有制度性的衙门,只有中央委派下去起监察地方施政的御史,但可以在采访使治所设置学政衙门,从而形成三级考试。

第一步,只要是晋朝管辖地盘内的人,士、农、工、商、军籍贯的三代无作奸犯科记录者都可以参加(较明朝范围更广),由各地县令主持很简单的入门考试,主要考读书写字、算术,也就是身家清白、识字、智商正常的人都可以入门了;第二步由各州刺史安排官员进行州试,参加这一步考试需要本县秀才数名担保身家清白,第一次因为没有新制度下产生的秀才只有取消这个步骤,考的内容和第一步差不多考题稍难,关键是要读书识字和有点头脑,然后确认是良民出身;

以上都是一年一考,比较容易。最后一步是各道学政衙门专业主持的三年一考的院试,合格的就是各州治所的州学(州治所不设县)、县学的合格生员,成为秀才,有资格进入科举道路了,这一步考试的内容也是薛崇训革新的关键。三场考试,三个内容:经义(读通传统典籍)、策问、数学。

内容没有诗赋,实际上就算在明朝最后一场诗赋考试也不是那么重要,聊胜于无的考试。但薛崇训改成数学之后就不会不重要了,因为数学本身就容易判断正误,答案是标准的,不会做没考合格就肯定没法通过。运作起来也简单,薛崇训自己出题就行了,然后给考官下达答案,照着批阅试卷就行,就算考官自己没读通《数学》只要学了阿拉伯数字的规则,也能批阅出成绩来。

薛崇训的想法,只要是进入科举的读书人,都有各方面的基础。这些选拔出来的士人有数学基础,以后薛崇训想在翰林院设置其他理科方面的研究部门就好找人了;就算没有这方面志向的人,也不影响他们专攻策问,以前学的数学当做锻炼思维并没有什么坏处。

另外为了革新科举方面的公正制度,规定从资格考试的院试开始批阅试卷之前都要让书吏誊抄答卷、封上姓名;所有考试不需要用固定的模式做文章(除了数学),规定一个字数范围自由发挥。

取得生员资格的人以及家人免徭役,不用再被点到去修河、工事、宫殿、运军粮等差事;进入州学县学学校读书要进一步进取的优秀人才可以得到国库财政补贴,但依旧交税,真是一穷二白出身的人也交不了多少税,况且全家还免了征丁这项大负担。薛崇训这样构思是为了防止后期生员一多还当地主、大商人,造成财政困难。

第七十四章 下诏

薛崇训想了很多,然后又来到了金城那里,让金城代替三娘为他的想法做笔录。因为他觉得金城好像天生对某些新事物很有理解能力,与其说是让她帮忙记录,不如说是一种倾述,倾述自己的思想。

前世有个人说了一句话给他的印象很深。有一次他闲下来无聊,便随口对一个女人感叹了一句:独行是因为无人分享。然后那个人说了那句话,当你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有人分享的哦。当时他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所以记忆尤深。而今到了“一定”程度,已位极人间,才有了新的一番境界,其实独行是无论谁都会面对的,哪怕他是人人奉承的天子。所以才需要倾述。

薛崇训很随意的姿势坐在蒲团上说了很久,停顿的时候,干脆把双手抱在后脑勺上,仰躺在地板上了。幸好金城的宫里一尘不染,就算是地板上也非常干净。他躺在那里沉默了一会儿,转头一看正好看见挂在墙上的一幅水墨山水画,气势磅礴意境高远。他忽然想起一个词来“卧游”,好像呆在屋子里也能感受到山川之间的意境。

安静了一会儿,他又继续缓慢地说道:“定好科举资格后,首先要改变是翰林院和国子监,然后才能设定分科、分级的科举体系。翰林院要分文、理、艺三类,而国子监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金城公主听罢脸上闪过一丝不解,薛崇训看在眼里,明白她的疑惑:为何还有艺这一类?一开始就取消诗词歌赋的考试,而且试卷在批阅前要重新誊抄,书法也就不重要了,更不考丹青和音律,翰林院却要专门设这一类,不是和实用基调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