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页

从教员回答的这些话来看,他还是有点军事知识的,但很显然他的军事知识大多是建立在纸面上。

“报告教员!”很快就有一名战士举手问:“我们在前线看到的敌人碉堡,普遍有沙袋、有覆土,甚至还有钢筋水泥,火箭弹能穿进去吗?火箭弹够坚硬不会碎裂吗?”

“报告教员!”还有一名战士问:“杀伤榴弹的杀伤半径是15米,5米发射……自身防护怎么办?”

“5米还用得着发射火箭筒?”粱连兵大声反对道:“这个距离打火箭筒那不是被敌人打死就是自己把自己炸死,这么近都可以朝射孔甩手榴弹了,干嘛要脱裤子放……”

我狠狠地瞪了粱连兵一眼,粱连兵赶忙把脑袋一缩就把剩下的话给咽了下去。

几天前我就给手下的兵下了命令:要尊重教官、教员,一切按规矩来,否则别怪我把他们从部队里踢出去。

这招对上级来说不管用,但对我来说却很管用。

上级如果下这个命令的话,这些兵就会把嘴一撇:“踢出去就踢出去呗,谁愿意提着脑袋去打仗!踢出去正好……”

可是我下的这个命令……战士们的感觉就有点不一样了,那就好像被我们这个群体排斥,被其它人给否决了,所以这关系到一个荣誉问题。

这听起来也许有点奇怪,但其实人的心理有时候就是那么微妙。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现在的课堂才能保持这个样子,否则的话……这个理论跟实际联系不上的教员早就被战士们给轰下台了。

但尽管这样,教员头上也冒汗了,结结巴巴的说:“这个问题吧……以后再探讨,以后再探讨……”

其实我是知道问题在哪里的,他说的这个战例,其实要表达的就是我军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说的是我军敢于抵进射击,是新时代的“刺刀见红”精神……

这时代的人的想法吧,那就是距离越近就越是英勇,就越是体现是军人不怕死的精神……于是就有了在5米这个距离发射火箭筒的说法。

而且这种战术或是说体现这种精神的东西的不仅仅只是这个战例,我翻了翻手中的课本……就发现随处可见差不多的战例,比如舍身炸坦克、奋不顾身的朝敌人火力点冲锋等等。甚至还有拿炸药包炸坦克的要点和步骤……这并不是说这些战例里的战士们不够英勇,而是就像我之前所说的一样……这些战术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战争了。

想了想我很快就明白了,这些战术也许是来自我军抗美援朝时代的……要知道那时我军装备太差,反坦克或是用于摧毁敌人碉堡工事的武器严重缺乏,这使得我军不得不抱着炸药包或是爆破筒等冲上去炸毁目标,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事迹,并在我军战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抗美援朝以弱势装备击败了联合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