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页

要保障武研院工场的生产,原料是个关键。为了保证关键原料,铁料钢料的供应,陈楚在并州掀起了大炼钢铁的运动。

如果按照东汉时期的炼铁方法,陈楚就是动员全民炼铁,产量也不会高到哪里去。

好在陈楚虽然是三流大学毕业的,但土高炉炼钢的方法,陈楚还是知道的。

于是在陈楚的指导下,工匠们及民工们在各大铁矿山附近竖起了两百座土高炉。征北军的钢铁产量在云中之战结束时,已经达到了月产钢铁五十万斤的惊人水平,其中二十万斤是钢,也就是这个年代俗称的镔铁。

如果不是铁矿的原料有限的话,钢铁产量就是再翻上几番也没有问题。而要提高铁矿的产量,在东汉末年这个时代,就只有增加人手,今后征北军俘获的俘虏能派上大用场了。

陈楚在大力发展武研院的同时,还大力发展民用手工业,不仅以官办的名义开设了许多手工业工场,更鼓励民间商人开办工场。为了提高商人开办工场的积极性,陈楚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有工场的大商队要长途贩运货物时,陈楚会派征北军沿途保护。在乱世,派兵保护这个条件的诱惑是非常大的。就冲着这一条,基本上所有的商人都开办了工场。

其实,在最开始,许多商人开办工场的目的单就是为了征北军能派兵保护他们的货物。

但随着工场运转起来之后,许多商人发现,通过工场规模化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更低了,他们能赚取的利润更高了,于是,商人们改变了最初的想法,开始仔细地经营起工场来。其中,开办工场规模最大,数目最多的要数跟征北军关系很密切的李泰,李泰在尝到甜头之后,已经将整个家族迁到了并州,一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并州的工场,二是因为李泰对征北军控制下的并州局势比较有信心。

随着各类工场在并州的蓬勃发展,征北军的财政收入是翻着个地往上涨。正是因为如此,征北军才能以一州之地负担起数十万大军的开销。然而即便征北军的财政收入增长很快,要维持目前这么庞大的军队也是相当困难的。

自从并州军团组建以来,征北军的财政便处在严重的赤字之中,到云中之战结束时,征北军的财政达到了令人心惊胆颤的最顶点,如果不尽快解决财政问题,征北军的财政势必在数月内崩溃。到时产生的连锁反应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不是之前征北军在洛阳的收获,征北军的财政只怕是已经崩溃了。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征北军必须尽快攻下关中,依靠董卓在眉坞的储备,足够征北军维持两年有余。

第190章 有些不妙

陈楚在并州施行的一系列措施,虽然对百姓是有好处的,但这却触动了传统士族阶层的利益。

为此,士族阶层曾不止一次地派代表找陈楚谈过,他们希望陈楚不要改变祖宗之法。不过陈楚并没有迁就士族阶层,一系列的政策该如何办,照样如何办。

在经历了洛阳的事情后,陈楚明白他无论如何做,都不可能像袁绍那样赢得士族阶层的支持,在这个层面上,陈楚由于先天缺陷,根本就不可能同袁绍这些世族出生的诸侯相抗衡。陈楚认为,于其这样费力不讨好,还不如改弦易辙,既然无法赢得士族阶层的支持,那么干脆就自己扶植起一股与自己绑在一起的社会力量,这股力量就是商人和商人化的士族及手工业者、工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