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

晚宋[校对版] 高月 2105 字 2022-10-20

宋大有挑开一支鹿角,率先杀进营去,二百匹战马的铁蹄划破了宁静的夜晚,一支支火把朝营帐和粮草扔去,睡梦中的敌军被喊杀声惊醒,纷纷狼狈不堪地从被点燃的营帐里逃出来,等他们组织起反抗时,不明来历的骑兵已经走远,当夜,军营里一片议论纷纷,皆说是李全带兵来了,早有士兵进城报告张惠。

第一步成功后,第二步又悄悄地安排下,擒贼擒王,执行者冷千铎。

军营的纷乱早惊动了密州城内的张惠,他十分担心是北方的红袄军来袭,便立即率二百亲兵朝城外驰去。

冷千铎率五百弓弩手静悄悄地埋伏在一座小桥边,小桥早已被拆掉,很快,二百匹战马由远而近,张惠一马当先,冷千铎立刻低声命令道:“第一都负责射戴银盔的目标,其余射随从,记住!取人不取马。”

张惠飞驰而来,突然,他见前方小桥已断,惊得他猛的一勒缰绳,那马长嘶一声、前蹄扬起。几乎是同一瞬间,一声梆子响起,密集的箭一齐向敌骑射去,张惠躲闪不及,连中二十几箭,射得仿佛刺猬一般。‘咕咚!’一声,死尸栽下马来,他随行的亲兵也纷纷中箭落马,余下的数十骑返身欲逃,却被地上的绊马索连连绊倒,片刻功夫,二百名人便全部被歼。

就在张惠死的同时,五十名埋伏在城中的斥候也杀散东门的士兵,放周翰海的铁枪营和李思业的亲兵队进入了密州。到此为止,所有的计划都顺利实行,最关键的是第三步:混水摸鱼和欲擒故纵。

天慢慢的放亮,密州城楼上挂起了李全的大旗,又设虚兵近万人,随后李思业命人挑着张惠的人头来大营前示众,得知主将已死,密州大营顿时群龙无首,军心渐散,一部分士兵开始趁机当了逃兵,很快逃兵越来越多,正午时分,剩下的敌军开始向博州方向撤离,李思业立即分兵三路出击,张惠军无心应战,大败而逃,这一阵直杀得人仰马翻、血流成河,跪地投降者不计其数,李思业尽得降卒五千余人。

既得密州,李思业又命令周翰海部取高密县、冷千铎部取胶西县、宋大有部则荡平普庆、信阳、草桥三镇的张惠余部,二十天后密州境内残匪皆平。

得知张惠被杀,其手下全军尽墨,夏全不禁暴跳如雷,立刻命令博州的时青和莒州的彭义斌各率三万人于一西一南夹击李思业,此时李思夜的手上只有不到一万军,且多为新降之卒,人心未定。在这危急的时刻,李思夜采纳了柴焕的建议:投靠李全。

第九章 尔虞我诈

李全者,潍州北海人,在家中排行第三,锐头蜂目,身长八尺,弓手出身,喜习武,弓马矫捷,常使一杆四十斤大铁枪,顾号‘李铁枪’。其人颇有胆识,在山东一带横行多年,与红袄军首领杨安儿之妹杨妙真结为夫妇,在金、宋两国多年的拉锯战中曾降宋后又叛宋,蒙古人南下后又降蒙古人,为木黎华之子孛鲁所器重,掌管山东行省。蒙古人北撤后,李全与杨妙真趁势扩张,几乎占据山东大部,唯有南面的夏全能与之抗衡,夏全所占之地竟将李全所属一分为二,将南面的海州刘庆福部与李全割裂开来,如何打通山东南北,便成为李全日思夜想的头等大事。李思夜便在这种情况下决定了投靠李全、杨妙真以对抗夏全。

这一天小校来报:“城外来了一行人,自称是李全特使,求见将军。”李思业闻言大喜,立刻率领众将出城迎接,这几日他一直寝食不安,眼看夏全出兵在即,可李全那边却一点消息都没有,现在终于有特使前来,怎叫他不喜出望外。

来人叫李福,是李全之兄,为人倒也和气,他上下打量了李思业一番,突然笑道:“比我家大帅说的还好年轻。”他大刺刺地往李思业的位子上一坐,手一摆道:“咱们长话短说,小兄弟愿意奉李大帅为主,这无异议,我家大帅也姓李,帅字便不用改了,只是帅旗的颜色得改改。然后小兄弟又说愿奉命出兵,这也是正常,也就不讲了。关键就是第三点,小兄弟说愿以岁币,我家大帅想问李将军打算每年纳多少钱?还有就是指挥权问题,也需明确。”

李思业微微一笑道:“我闻李大帅是仗义疏财之人,民望极高,手下弟兄有十数万之众,不见得和每个手下都讨价还价吧!我给岁币也不过是按惯例而为,象征大于实际。至于指挥权,我也听说大帅也并未干涉过别的弟兄,为何独对密州有兴趣?再说我献密州对大帅百利无一害,大帅为何又如此苛刻。”

“李小将军好厉害的嘴,说得面面俱到,只是避开了最关键的一点,大帅可是要为你出兵,与夏全撕破脸皮,所以大帅自然要考虑周全些。”

“脸皮迟早要撕破,除非大帅不要密州了,现在不就是最好的时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