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页

贞观攻略[校对版] 御炎 2699 字 2022-10-20

伴随着山东的解放,华北平原巨大的潜力走入了大唐君臣的眼中,三国时代天下粮仓徐州正是位于此处,李二陛下在此之前竭尽全力想要控制这片肥沃的土,却仍然难以得手,如今终于得手,山东地区的华北平原,那么一大片肥沃土壤终于可以开始正式的规划了。

按照苏宁的意见,这些地方都可以用来种植稻米,因为大量的河流分布于此处,华北平原并不缺水,所以适合种植高产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至于贫瘠的土地爷可以划分出来专门种植土豆,而肥沃的土壤则用来种植稻米,另外,为了确保华北平原的用水充足和安全,避免水灾的发生,建议朝廷调集大量人力物力整修黄河。

唐初时期的关中和山东,也就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地区吗,都是非常肥沃,未经充分开发的地区,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绝对不是如今的这份惨状,隋唐时期的黄河也并非像如今这样泥沙量巨大,而且时常断流,因为植被被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些现在的巨大问题隋唐时期都不存在。

苏宁在回来谈判的过程中走了一遍华北平原地区,意外的发现因为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就较少开发的华北平原经过数百年混战和人口锐减,两汉时期的天下粮仓已经有了渐渐退回原始状态的情况,人类活动的减少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几乎就将天下粮仓恢复成了未开发前的状态。

为了应对这个情况,苏宁紧赶慢赶赶回了长安,赶上了第三次和以后数次的关于开发华北平原的会议,都来不及向李二陛下报告有关山东士族的事情,就投入了紧张的会议当中。

会议上苏宁提出,经过了实地勘察,发现自从曹操攻打徐州与官渡大战之后,数百年的混战导致没有统一的政权可以用心开发维护山东河北地区,前隋享祚甚短,又为山东士族所掣肘,难以开发山东,所以两汉时期的天下粮仓华北平原已经有恢复为两汉开发之前的趋势,山东士族被夷灭以后,山东地区的权力真空被填补,但是随即发现的重要问题也相当严重。

大唐现阶段百分之七十的人口集中在关中地区,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分布在山东河北蜀中和江南,人口分布极其不平均,就目前得知的情况来判断,无论是蜀中、山东、河北亦或是江南,每一处的开发潜力都远远超过了关中,而且就人均土壤占有量来说,也是关中最低,而其余几处平均一下,有些地区的人均土壤占有量甚至比我们这些拥有数千亩封地的人还要多,而这些地方根本没有人耕种。

这就是一个严重的有人没地种,有地没人种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要予以解决,关中之地天府之国,然而土地所有量是固定的,伴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增加,土壤人均占有量将继续减少,最终引发土地问题,而就在关中之外,大量肥沃的土壤却没有人去耕种。

当年秦始皇平定岭南之地以后,向岭南移民百万,以充实和确定占有岭南地区,两汉时期为了应对北方少数民族,也有移民实边的政策提出,所以纵观目前的大唐现状,光是将关中地区的人口往江南地区迁移已经不足以支持目前的危机,山东与河北之地也必须要立刻开始移民政策,蜀中的问题可以等待蜀道修缮完毕之后再去讨论,而山东河北之地则是必须要解决。

就此,苏宁提出了移民一百万往山东而去,一百万往江南而去的想法,大唐全国登记在册人口如今有千万,而七百万人口集中在关中,只有三百万人口分布在其余国土上,所有有些地区根本难以说实际管辖,只有有人的地方,才能建立实际的政权,而没有人,只是在地图上存在的地区,根本不能算是大唐的真正管辖地区,就好像江南的大部分地区,明明土壤肥沃的要命,却千里无人烟,这是何等的严重问题?

这个建议一提出,所有人都沉默了,移民两百万到其他地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苏宁给出的理由非常充分,关中地区土壤问题如今还没有显现,但是伴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个问题迟早出现,到时候均田土地政策难免要面临挑战,到了那个时候却如何是好?

而在目前,我们可以抓紧时间,将两百万的人口转移到山东和江南地区,配合朝廷开发山东与江南的国策,以关中地区为基础,五百万人口的生产力量支持最初移民的数年或者十数年,等到这些地区的移民站稳了脚跟,可以自己生产粮食弥补自己的时候,下一代子民也就诞生了,这些人将开始在山东和江南地区扎根,真正开始开发江南和山东,到那个时候,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巨大生产潜力会慢慢体现出来。

大唐到时候就会有数个产粮重地,每一个产粮重地都可以支撑一场战争的话,绝对好过如今单单靠着关中地区的生产能力支撑战争一样,要一年才能储备一场到两场战争的粮食物资,这还不算其他国家的进贡。

但是若是江南和华北开发出来,每一年大唐都可以储备五场以上战争所需要的资源,虽说战争多了不好,但是并不仅仅是我们打别人需要粮食,别人打我们的防御作战和平叛战争也需要粮食,多一个产粮重地绝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为此我们需要付出二十年的时间,但是仅仅是二十年,大唐将不再缺乏粮食,这个代价,值得付出。

而且如今的情况是关中遭灾,全国饥荒,那就是没有其他产粮重地的原因,若是有了其他的产量重地,完全可以利用那些富裕地区的粮食救灾,北粮南调,或者是南粮北调,东粮西调,亦或是西粮东调,总而言之,只要不是全国范围内都发生大灾害,大唐就不会像以往那样千里饿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