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页

郑浑看看官事已毕,到底心中挂念刘尚重托之事。早在入朝见刘协的时候,郑浑就刻意同杨奉攀谈,很是夸赞了一番杨奉的忠义之举。杨奉头一次被名儒夸奖,高兴的嘴巴都要咧到耳根,执意请郑浑前往军中饮宴,郑浑假意推脱,欣然而往,席间留意杨奉部将,皆獐头鼠目,才能平庸,独有末席一员大汉,面色沉稳,对于美酒浅尝则止,虽然营中舞姬歌舞不断,却目不斜视,郑浑惊讶,慌忙问身边从人,知道此人就是徐晃,心中也是赞叹,暗思刘尚果然有识人之名,又见徐晃只是坐于末席,官只为校尉,心中也是不平,当下趁着散席之时,借故留宿杨奉军中,随后往徐晃营帐走去。

徐晃此人颇有忠义之心,眼见天子每日饭食只是粗劣杂物,杨奉军中却好酒好肉不断,心中叹息不止,又见刘尚命人千里送粮,不由对刘尚也起了好奇之心。夜间散席,徐晃也不睡觉,只是命人找来各处探子,详细打听刘尚之事。话还没有起头,突然亲信士卒进来禀报,“营外郑浑请见将军。”

徐晃不解,郑浑堂堂名儒怎会前来见自己一个兵家子,但是徐晃也不敢怠慢,在古时,儒者的地位在社会上那可是极为尊贵的,更何况郑浑这样的闻名儒门世家,虽然不知道郑浑为什么前来见自己,徐晃心里还是极为高兴。

接入郑浑,徐晃挥退从人,施礼道:“不知郑先生前来,可是有事相商?”

郑浑呵呵一笑,熟视徐晃良久,然后也回礼道:“我非私自前来,我主仰慕将军多时,只是我主战事缠身,不敢稍有松懈,所以派我前来面见将军致以殷勤之意!”

第四十五章 和谈契机

“辅国将军也知徐某之名?”听完郑浑的话,徐晃大感诧异,他在杨奉军中虽然颇有名气,但是拿到外面去,却是名不见经传,刘尚如何知道他的,还派特意派郑浑过来拜访,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郑浑心中也是同样纳闷,这个杨奉他早在宛城的时候就命人打听过了,结果没有人能够识得,但是刘尚挂念此人,郑浑也不敢怠慢,他也算是颇能识人,知道刘尚既然这么紧张这个兵家子,其人必有大才,等到第一眼看到徐晃,郑浑就直觉上认为此人严于律己,乃是难得的将才,听到徐晃发问,郑浑心里暗道:主公如何知道你的事情,我怎么知道,不过我初次给主公办事,不拿下你,回去面上也是无光。

想到这些,郑浑迅速打好腹稿,虚言道:“徐将军威名传遍河东,我主帐下多有河东之人,偶然说起河东名人,大家都称赞徐将军乃是大将之才,论起将军武勇,皆言可与太史慈。甘宁二人并列,我主当世英雄,素好礼贤下士,听闻将军屈身杨奉之徒,官卑位轻,时常叹息,特命我不远千里前来相请。杨奉昏暗之人,不久必败,将军何不弃暗投明,与我主共图大业?”

徐晃一边听郑浑诉说,心中也是颇为意动,太史慈之名他也颇有耳闻,能同孙策斗个平手,更是刘尚帐下第一亲信大将,现在有人把自己同太史慈并列,徐晃听来还是极为受用的,更兼刘尚听闻自己名号,不是随随便便派个小兵前来,而是郑氏的名儒,这份对自己的重视,尤其让他感动,当知道刘尚想要招揽他的时候,徐晃真有一股立刻前往豫章的冲动,只是想起杨奉平日对自己也是不薄,沉吟良久,长叹了口气,道:“我也知道杨奉非是立业之人,只是我跟随许久,实在不忍舍他而去。”

郑浑见徐晃没有立刻拒绝,而是说出这一番话来,心中暗道有戏,于是不慌不忙,整了整衣襟,用言语激道:“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失之交臂,非丈夫所为!将军大才,杨奉却以凡人蓄之,其人如此对待将军,将军还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呢?”

徐晃果然受激,暗思自己满腹才华,未必就比刘尚手下太史慈等人差了,如果还留在杨奉营中,可能只能籍籍无名,埋没一生,还不如投了刘尚,搏一个好前程,想明白这些,徐晃起身答谢道:“辅国将军看的起我徐晃,徐某敢不从命!”

郑浑大喜,也回礼道:“我主得徐将军之助,必将如虎添翼,只是此处离豫章何止千里,将军打算如何动身?”

徐晃笑了笑,指着帐外道:“帐外五十步范围,皆是我亲信士兵把守,我要去豫章,岂可舍弃同伴,我欲带亲信数十人,扮作先生从人隐在其中,然后随先生一起回转豫章!”

郑浑又喜,道:“将军行事果决,真丈夫也!只是杨奉此人也颇机敏,将军可先出军营,隐在我从人之中,明日一早,等我约齐了天使,才好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