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页

“你多心了,此次变乱实乃蜀人张育一人作乱,与你无关,朝廷不会责罚与你。”

萱城带来的是苻坚的意思。

“多谢阳平公开恩。”

“阳平公,里面请。”

“好。”

当夜,萱城终于在成都落脚,王统把一切都安排好的,萱城连夜看了奏报,直到三更声响起入了睡。

没过几个时辰,更声响起,鸡鸣声亦缓缓不绝,萱城在正厅召开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蜀郡太守王统,蜀郡司马王书,副司马王瑶,秦杨武将军姚苌,以及萱城身边新收的随从鲜卑人慕容永。

“诸位对张育此事怎么看?我们是否应该即刻与之谈判?”

王统率先道,“阳平公,属下看来,和谈是微乎其微的,几乎没有可能让张育归降我秦,张育的叛军此前攻打了我蜀太守府,后来因为我援军赶到,张育又没有晋朝官府的接应,所以才撤出了蜀郡,但我们得到消息,晋朝的桓氏暗中在支持张育,虽然张育撤退到了巴地,可据探子汇报,他已经暗中私通了晋朝的益州刺史竺瑶、威远将军桓石虔,若是有了晋朝的支持,那张育与我秦之间必有一战而且以我看来,就在近日。”

听他一说,萱城肯定了慕容永之前的说法,看来桓温死后,其子桓玄进入蜀地是有目的的。

大秦虽然与谢安有十年之约,可毕竟桓温死后,桓氏的势力并没有太多的削弱,朝中有桓冲辅政,晋朝此刻依旧是桓氏与谢氏两大门阀世家之间的博弈。

桓氏掌握了长江上游地区,如今的湖北四川省份,而谢安掌握的却是长江下游地区,今日的江苏浙江,如此看来,当真是平分天下了。

所以说,即便是张育勾结了桓玄,得到了晋朝益州刺史和大将的支持,可并不能代表那是晋朝朝廷的意思,仅仅只能说明是桓玄在暗中资助,而桓玄若是支持张育取得了蜀地,把益州,梁州的全部土地都夺过去,那桓玄便成了下一个蜀王,到那时候,晋朝朝堂上的谢安即便官位再高,即便有皇帝在手中,也恐怕难以与蜀王桓氏抗衡了。

想到这一层面,萱城忽觉得自己临走的那封信送出的是多么及时。

他相信谢安的为人。

谢安不像桓温生前那般,即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其子桓玄更是继承父志,一心要北上,要收复失地,要做王者。可这五胡与汉人,到底为何要相残呢?难道相互融合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