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页

无他,这台上坐着的小伙子长得真俊,反正现在快过年了,也没啥事儿,他们就看看那个长得特别好看的小郎君要在那里干啥,结果这一坐……他们最后就都没能起来_(:3」∠)_

谁能想到长得这么好看的小伙子声音还这么好听?!

声音好听也就算了,故事怎么就讲得这么……这么勾人呢?!

之所以说勾人,是因为秦关之讲故事,每回都断在让人一口气提上来下不去的地方!

这已经是秦门第三次讲《少年提刑官》的故事了,头一回是在天牢里给犯人们讲,第二回 是给他晋江村子里的村民们讲,这第三回就轮到了晋江城里的百姓。

前面两遍故事讲下来,对于《少年提刑官》这个故事秦门就已经很熟了,第三遍再讲这个故事,不像《少年包三天》的故事因为有原著在,秦门的思维受到约束,自己写的故事好就好在自己可以随便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动人物和故事,也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断章。

秦门的断章可比比起当初被都城学子们称为“断章之母”的《乱世倾城》坏多了。

人家《乱世倾城》因为讲的是男女主携手上战场一边出谋划策统一中原一边谈恋爱的故事,断章基本就是在每次打仗的关键时候、战局反转的时刻、男女主相互告白的时刻断个章,哪怕只是这样的断章,比起其他作者写故事总是把一个小副本写完才停下来来讲,这位作者的恶劣行径足以让并没有体会过网络连载小说作者骚操作的都城学子们将这个故事封为“断章之母”。

然而都城的学子见识还是太少,他们不知道远在晋江的秦关之到了晋江讲的这个《少年提刑官》故事的断章简直可以被称为“断章之姥”!

秦关之是怎么断章的?

《少年提刑官》讲的是主角包拯(是的,懒得起名字的秦关之还是延用了前面那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字)结束了科举考试成为大宋提刑官之后,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到各地巡查办案惩奸除恶的故事,第一个小故事讲的是钦差大臣到某旱灾地区赈灾,包拯一行人因为机缘巧合发现这位钦差大臣与当地官员相互勾结侵吞赈灾款的案子。

因为不懂推理,秦门为了故事的趣味性,在这个案子里面添加了许多探险元素和有关探讨人性和官员本质的元素,具体包括包拯一行人发现给灾民的粥里面掺杂了糠、包拯决定亮身份迷惑钦差等人、展昭半夜偷偷进钦差书房寻找证据、包拯一行人回京途中遇刺、上殿告御状等情节。

秦关之是这么断章的:

第一天,故事进行到主人公一行来到灾情严重的县城,大致介绍完主人公、小伙伴和这个县城的现状之后,主人公一行在去拜访当地县太爷的路上碰翻了一位灾民刚从衙役那里领到的粥,包拯附身去帮灾民捡碗,结果看到碗里的东西,脸色骤变——故事到这里断了;

第二天,发现粥里不是米是糠的主人公一行气愤不已,商量起了对策,包拯决定亮出身份会一会那位钦差和县太爷,得到了两位大人的热情对待,并在当晚,那位县太爷从袖子里掏出了一大叠的银票塞给主人公,主人公伸手碰到那叠银票——故事到这里又断了;

第三天,主人公假意收了贿赂,安定了两位贪官的心,贪官带着他见了其他同样收了钱的其他贪官,另一边,展昭出动夜里摸进钦差临时住的宅院书房,刚进去翻找一会儿,原本应该在睡觉的钦差突然间推开了书房的门——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