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043

“活字?”

“就是活字印刷,”黛玉笑道,“据说与咱们大央的雕版印刷,以及木制活字不同,棽棽姐的丈夫是根据咱们大央本土的铜活字、陶瓷活字、木活字等材料,以及海外的一些金属活字各自的优劣,最后挑选出的一种非常合适用来做活字印刷的金属材料做成。具体名字我已经忘了,只知道是海外新发现的一种金属。”

林蔻恍然:“你是想做活字印刷?”

黛玉点头:“我家这些书,还有那些试卷就这么放在家里,说实话度都没什么人看。我看书慢,好几天才能看一本,父亲和母亲又很忙,看书的时间并不多,就我们三个人又能看多少?”

“可书这种东西,写出来就是让人看的。”她不好意思地笑笑,“我只是想着,若我是那些书的作者,必然是希望自己千辛万苦写出来的书可以让更多人看到的。”

黛玉很喜欢看书,即便是在红楼梦原著那种寄人篱下的境地,大部分出场的时候,手中或手边都有那么一两本书。

刘姥姥到她房间去参观的时候,也曾对她没多少昂贵物品,却堆满了一屋子的书满脸赞叹,甚至曾与贾母提及,说若非提前知道,还以为黛玉的屋子是满腹经纶的男孩子在住。

黛玉对书的喜爱,是其他人万万不能及的。

也因此,她非常容易与书中人物,乃至于书的作者共情。

而黛玉说的也是事实,古代著书立传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许多人写书的时候往往已经是中老年的时候。

他们会在这样的年纪将书写出来,怎可能只是为来自娱自乐?那必然是希望自己的书能让更多人知道,可以流传更长的时间,最好能流传千古,让自己的名字随着书籍为人所知。

也算是另类的,青史留名了。

有资格写书的人本就少,而能经受时间考验在流传至今更是寥寥无几。而若继续将书藏起来,一个不小心也许就失传了,那也太可惜了点。

所以黛玉很想要将自家的藏书刊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但她对做生意一窍不通,贾敏虽然会管理铺子,且林家最多的就是各种书肆与田庄,可……

林家那些书肆的生意都不怎么好。

虽然书籍的种类齐全,但因为从不经营话本儿,也不懂营销,所以各处的书肆大多只能维持收支平衡,再勉强赚一点儿钱而已。

所以贾敏并不打算插手太多。

贾敏不插手,黛玉也不能逼着贾敏帮忙不是,于是就只能想法子问问自己认识的人了,也就是如今出现在林家的这些人。

值得一提的是,黛玉与薛宝钗其实不怎么熟悉。

薛宝钗是被探春拉来的。

因为薛家当初在荣国府住的时候,探春与她关系很近,所以即便薛家在荣国府居住的时间不算长,探春也知道了薛家真正当家的其实是薛宝钗。

虽然做的是书籍生意,那也是生意不是?

找薛宝钗也是找对了人。

黛玉与薛宝钗不算一见如故,毕竟两人的性格几乎称得上南辕北辙,彼此刚见面的时候也是试探多于亲近。

但在相处之后,黛玉很快就和薛宝钗亲如姐妹了。

毕竟薛宝钗想要讨好一个人的时候,是很难有人可以拒绝的。

薛宝钗也确实是所有人中,对做生意最了解的人:“林妹妹的想法是极好的,只是我能问问,为何你会弃雕版印刷而选择活字吗?我家以前也开过书肆,但几乎所有书都是用的雕版而非活字,不是活字不好,而是这种印刷方法有很多弊端。虽然雕版的成本更多,最后衡量之后,也仍选择了雕版。”

“再者,若林妹妹想要大批量地印刷书籍,雕版印刷也比活字印刷更合算。”

黛玉尚未说话,林蔻笑着开口:“黛玉应当没有告诉过你们,她准备印刷多少书吧?”

薛宝钗一愣,点头:“应当也就……一两百本吧?”

虽然林家藏书众多,但许多书籍想必也是市面上常见的,这种书籍完全没必要再特意印刷出来,毕竟外面书肆每家都有。

薛家以前也算官宦之家,家中也有不少藏书。

若非如此,薛宝钗也不可能年纪轻轻就懂得那么多知识。

但薛宝钗看的多是杂书,而那些杂书各家书肆也都有,很多在书肆中还卖得很好,所以薛家当年上京的时候,根本就没带。

她不太明白,“林家藏书多”到底是有多“多”。

于是,黛玉带着人直接去了带的藏书小楼。

这么多人,当然是不可能带进去的。

黛玉只是带着所有姐妹站在小楼前,指着那栋小楼道:“这栋小楼就是我家用来藏书的地方。寻常书籍大多放在父亲或我的书房,这里面放的则是市面上不常见,甚至已经买不到的书籍。”

所有人:“!!!”

薛宝钗瞬间就明白,黛玉为何要用活字印刷了。

若是想要将这么多书印刷出来,用雕版印刷的话,光是成本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但这些书又基本都不是科举所需,印刷出来后销量肯定也不会多好,用雕版印刷完全就是赔钱!

即便林家不缺钱,也想让更多人看到这些书,也不可能自己倒贴钱做这件事!

林家又不是傻子。

再者,林家若真赔本儿赚吆喝,皇帝就该怀疑林如海收拢民心到底是想干嘛了。

没必要,完全没必要。

活字印刷才是最优解。

搞清楚这事儿后,薛宝钗立刻开动脑筋为黛玉谋划起来:“一开始肯定不能想着将所有书印刷出来,林妹妹你从里面挑几本名声大却已经失传的出来,刊印出来后打响名声,然后一个月出几本。一开始每本书只刊印一两百本就够了,等到书籍都在印刷完之后,再看哪些书卖得更好,再重复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