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6 客来

这一次,不用过多的解说互动,只需要好好记录就行。

几人一路走走停停,更多的时候是在听郑绍同讲述着当年的过往。

“我是十七岁到陈家沟生产队当知青的,足足在这里当了呆了十二年,这里的每一块地,都那么难忘。

都是一群城里来的半大小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一声号召,雄心勃勃地就来了,到了地方,生产队长领着人热情地欢迎了我们,随后就被送到了张家坳的知青点,开始了这段艰苦的日子。

每天垦荒、种地、打柴……弄得是皮开肉绽,叫苦连天,无论天晴下雨,一年到头,好像总有干不完的活,一个个都是城里来的,何曾过过这种苦日子。

若不是老乡们包容教导,在那缺衣少食的时期,不少人连活下来都成问题。

你看,那边那块地,当年我们几个曾在里面偷过包谷,偷偷摸摸跑山里生堆火,连壳一起埋在火堆里烧,那叫一个香甜。

还有,你再看那块地,我在里面偷过洋芋,在林子里烧的时候,还被民兵队长逮到过,不过,并没有为难我们。”

……

郑绍同一边走,一边指着所过的每一个地方,诉说着过往。

几人都只是默默的听着。

哪怕是王明远,在80那年也呆过一段时间了,还认识了知青点留下来的最后一个知青韩小玲,现在听着这些话,也是感慨万分,很难想象出当年最开始的时候,他们经历了什么。

偷包谷,偷土豆,刨红薯时,瞅准机会抱着红薯一顿勐啃,怎么偷藏的粮食……等等一系列小偷小摸、偷奸耍滑的事情,现在听来,却没人能笑得出来。

难,太难了!

短短十里的路,足足走了三个多小时,才抵达蜂场。

看着大变样的张家坳,郑绍同显得有些失落:“知青点我们合力建的土房没了,还有这里的几家老乡的竹楼,也不见了影子,也不知道他们现如今怎样了。”

“残破的土房和竹楼,都是被我建蜂场的时候拆掉的,这片地方,早些年被我爷爷买下来了,说起来,我的爷爷和您,可是大有渊源,因为他也是这里这里的知青。”王明不无安慰地解释道。

“你的爷爷是……”老头转身看着王明远。

“我的爷爷名叫王宝昌。”

“王宝昌王大哥啊,他可是最早到张家坳下乡的知青,他是明城的,当年可对我们这些从别的地儿来的知青非常照顾,他现在还好吗?”

“已经过世了,后来也和您一样,回到张家坳看过,发现这里的人都已经搬走,就将这里买了下来,然后一人在此独居。我小的时候放假,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这里陪爷爷度过的。”

“这样啊……他还是放不下你的奶奶苏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