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82 邀请

马翠和杨淑芬两人不正好就是民族师范学院毕业了吗,正好问问。

“你们工作都找到了没有?”王明远边吃边问。

“回去等分配通知。”杨淑芬应道。

对,分配!

这年头,读了大学,就等于有了工作。

大学的金贵之处就在于此,不像后世,大学生多如牛毛,走在大街上随便拉过一个,一问之下,都是大学生,甚至还有不少更高学历的。

但,哪怕是高学历的,找工作也难啊。

毕业即失业,都已经成为常态了。

现在这年头不一样,恢复高考没几年,大学毕业者更是寥寥无几。

别说是有名头的大学,哪怕是个中专生,也绝对是抢手的。

太缺乏知识性人才了。

就以教师而言,但凡识得几个字,很容易就能混上个民办教师。

更别说这些专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了。

“我那地儿,村民集资新建了一个小学,正缺乏老师呢,你们有没有兴趣?”

王明远也不拐弯抹角,这种事情,重在坦诚:“生产队很偏僻,但是,我能保证,你们如果愿意去的话,正常工资除外,农场还给予部分补助,会尽可能地给你们提供最好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

周边几个生产队啊,多少个孩子,每天还就知道在泥地里摸爬滚打,不是他们不愿意读,而是读不起,也没法去读,距离公社太远,几十里地,看着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唉,可学校建起来,找老师又成了问题。”

“这……”杨淑芬有些犹豫了。

能完成四年大学学业,都是聪明人,尤其是明城这样一省省会的地方呆过的人,她们其实很清楚,在什么地方能享受怎样的待遇,也知道去往偏远地方的艰难。

“你们也别为难,我就随口说说,如果愿意去的话,我去跟芒县教育局的人打声招呼,应该就能直接调过去,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哪儿不是在为祖国建设做贡献对不对?条件嘛,总是能克服的。那里的老乡,是真的很好。”

王明远不无感慨地说。

“我倒是无所谓,在哪儿教不是教啊,咱们就该哪里缺人去哪儿。而且,去一个偏僻的地儿,或许更有可能在那种地方,把教育事业轰轰烈烈地开办起来,那才有意思,才是真正的功劳。”

马翠没做多想,直接张口就说,很是直爽利落,她不无劝说地看向杨淑芬:“要不,你就跟我一起去呗,咱们俩联手,办个小学教学,那还不是信手拈来的事儿。王明远那么看重的人,肯定也是很好的老乡。”

杨淑芬微微皱了下眉头:“就咱们两个女孩子,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这合适吗?”

“这有什么不合适的,如果可能,再叫上几个同学,我更求之不得。”王明远不无引导地说。

两人对视一眼,杨淑芬还是摇摇头:“这事儿,我们还得考虑考虑。”

王明远深知,这是决定工作的大事,很多时候,决定了就是一辈子。

急不来!

“你们考虑一下吧,如果有了决定,麻烦到青年路的连排房,哪里有一个叫明远商贸的公司,找一个叫苏颖的负责人,告诉她,她会发电报跟我说的。如果愿意来,必定举整个陈家沟生产队和我们农场的人,夹道欢迎。”

王明远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诚意。

在这时段,人还没有像后世那么功利,一切以钱说话。

还在有很多人,愿意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努力,无关金钱。

他是真切希望两人,能去到陈家沟、张家坳那等穷乡僻壤。

或许她们的到来,很多人的未来将由此改变。

教育,向来是改变之根,立足之本。

当然了,实在找不到人的话,王明远只能去芒县了,他相信,在自己愿意出资出力的情况下,能得到很好的安排。

吃过凉粉,王明远又特意给两人买了一些破酥包,还专门去了供销社,给两人挑选了不少糖果。

分别后,他叫了辆倒骑驴,赶往明城电机厂。

难得上来一趟,几样重要的事情都得办一下。

给陈家沟生产队提供的发电机,他打算一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