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卡在游戏里的第五十七天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苟一点刚带着他的两个“罪人”踏进广电总局的那一刻,在苟一点踏进门的同时,秦可也带着小助理陈相两人下了高铁,刚刚抵达j市的文旅局,并受到了来自局长和副局长的热情招待。

秦可来j市文旅局,目的其实很明确,就两个。

一个是想知道为什么文旅局会提出要买她刚建好准备拍完就烂尾的学校?

毕竟一个展览而已,在哪里展览不是展览呢?

她小学的时候还在科技馆看过历史展览呢,有什么问题吗?

何必费心费钱花重金买个楼就为了办个展览?

另一个,则是想通过知道上面那个的原因,来想办法打消这些领导这“一拍脑门,害死玩家”的念头。

文旅局的局长姓张,副局长也姓张,所以当他们两人同框出镜的时候,在称呼上,只能称呼他们为“张局”和“张副局”。

在“买下秦家娱乐造的学校”这件事情上,实际提这个建议的人是张副局,最终拍板人是张局。

张副局显然是预料到了秦可会提出的这个问题,他做了充足的准备,复印了厚厚一叠的资料重重放在秦可面前的桌上。

秦可一低头,看到的第一份资料是一份报纸,头版头条上写着——

《昔日荒郊变网红校园,j市终于有了自己的打卡景点》

报纸是当地的《j城晚报》,在网上和国内都没啥知名度,但在当地的知名度极高,几乎是家喻户晓,哪怕现在纸媒已经不兴盛了,但各个政府机关和家庭还是习惯订阅一份《j城晚报》。

秦可看了一眼这份报纸的出刊时间,嗯,是大年初三发刊的。

“……那个时候,正好是家人团聚,又已经享受完团聚时光,想要出门游玩的时候。”副局长贴心解释道。

j市靠近一线城市h市和s市,作为一个三线城市,本身的绝大多数年轻人口在平时都涌入周围的一线城市去了,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整座城市的年轻人比例才会上调。

小年夜下班从各处赶回j市过年,大年夜一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年初一到年初三走亲访友,等到了年初四,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们已经在家闲不住了,只想出去玩。

《j城晚报》这时候专门出一期介绍j市游玩景点的期刊,可以说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了。

而除了传统的xx古街、xx商城之外,其中最受关注的,同时也是《j城晚报》的编辑们觉得最值得推荐的,就是这所网红学校了。

发现这所被秦可“藏”在三线城市郊外荒地学校,完全是个意外。

“本来报社的记者是想要去看看位于郊外的一家废弃工厂的,因为环保政策的缘故,当地所有重污染企业全部搬迁,其中搬迁最多的就是秦总你买的那块地周围,那天,记者本来是想去暗访,看看还有没有没搬走的工厂,以及寻找因无家可归住在废弃工厂的流浪汉的……”

“结果就是那么巧合,去到郊区的记者还没来得及寻找废弃工厂里的流浪汉,就被贵公司建造的这所学校给迷住了。”

讲道理,向阳中学本身如果真的放在那个年代,可能就是个一般般的学校,没什么特别的,可一旦放在现在这个时代,一切原本普通的设计在这个时代看来都是那么的神秘和美丽。

雕刻了各种不同含义花纹的校门,斑驳带有年代感的围墙,独树一帜不好看但偏偏引人瞩目的炮筒楼,以及当时吸收了西方教堂文化应运而生的教学楼尖尖的屋顶。

因为是历史的,于是也深藏在所有人最深层的记忆里。

因为是记忆里的,于是怎么看都觉得顺眼。

因为是顺眼的,于是就觉得美丽。

因为是美丽的,于是……

“于是,那位记者就抛下了原定的题材,当天就写了一篇关于这座突然冒出来的传统历史校园建筑的宣传报道,并在当晚就被主编定为了头版,第二天就发刊,吸引了不少在家里已经闲出虫来的年轻人到这边来拍照打卡。”

“还有不少j城当地的自媒体,为了博眼球,在打完卡之后还意犹未尽,干脆给这所学校开脑洞,编了一堆一堆的东西。”

秦可顺着张副局的介绍放下了报纸,开始看起了后面的资料,打头的就是一张某红书上的宣传介绍。

上面的配图用的是从正大门拍摄的向阳中学夕阳下的全景,加了奇奇怪怪的滤镜之后这所学校宛如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美得不要不要的。

发布账号是个旅游大v,专门向大家安利各地冷门的旅游景点,里面有些真有些假,靠着高频率的发布信息和独家的景点科普,受到不少人的追捧。

然后秦可就看到,在这位大v的安利文中,将她建造的这座向阳中学,改名为“b城女子中学”,并声称,这所学校建造于百年前,是由当时一个西方进驻j市的教堂投资建造的。

这篇安利文中还很肯定地罗列了一堆又一堆完全没听说过但只是看名字就觉得很高大上的论文名字来作证自己这个观点,引经据典,并表示,后期在抗战中有突出表现并壮烈牺牲的女英雄xxx就是毕业于这所中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女英雄xxx还是个在历史课本上有名有姓的人物。

秦可:“……”

这要不是我自己投资建造的,我还说不定真的信了都!

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