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治水是项大工程

李芳远不知道这是不是朱棣的意思,不管是不是,他都只能点头,“是,大人考虑得极为周到。大明能够国泰民安,民富国强,都是大皇帝陛下和大人等的功劳,你们爱戴百姓,令我们感到非常惭愧。”

赵羾摸了摸胡须,笑着听完,觉得自己平时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心里也非常满意,道,“这是大明君臣的传统,从我太祖高皇帝起,君臣便是如此。君轻民重也一向都是皇上的意思,我等无论做任何事,都需要考虑老百姓。”

他看向李芳远,“要知道,唯有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太平昌盛。”

“是,是!”李芳远名义上是国主,可是在赵羾的面前,却如同臣子一般,只差站起来听赵羾训话了。

事情谈妥之后,李芳远要留赵羾多玩几天回去,赵羾摆摆手,“实在是抽不出时间,不瞒国主王上和闵大人,大明朝廷现在可以说是连轴转,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一个小吏都恨不得要加班加点,更别说我们这样的人了。我这一会去,桉牍之上不知道要摆多少待签的文件,哪里还能在这边做休整。”

赵羾说的是真心话,便是他不怕朱棣对他在朝鲜停滞有意见,他也不敢,他是真的担心多留两天一会去,他得熬好几个晚上才能把公务办完,如此的话,他这条命恐怕要交待了。

现在整个朝廷节奏非常快,不存在一个决议两天不给结论的情况,因为所有的事情都牵扯到别的部门,你这个部门不给决议,别的部门就干不下去,必然要招致众怒。

礼部已经在拖后腿了,很遭皇上嫌弃,赵羾也可以选择辞职,但现在这种时代,让他辞职,说实话,赵羾是不情愿的。

这是一个随随便便就可能会青史留名的时代,甚至,可以预见后世肯定会称颂这个时代为“永乐盛世”,而他们这些为了永乐盛世而殚精竭虑的人,哪一个会被历史遗忘呢?

朱棣也早就预料到了朝鲜不会拒绝大明的“请求”,因此,他没有等赵羾回来,便在冬至日的大朝拜上宣布了迁都的决定,并让六部和各部门着手准备,永乐七年开始,北京城将升为顺天府,而南京为陪都,依然保留应天府的名字。

迁都之事,早有酝酿,大明人知道迟早有这么一天,世人的反响很小,大家都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件事,转身便开始加紧脚步,在顺天府买房置产。

大明教育系统执行的是后世的暑假和寒假的休假制度。

南方理工大学经过半年的运行,已经走上了正轨,大学里的一些庶务,朱高燨全部都交给了杨士奇,他也意识到自己很快就成为这所大学的校长,工作起来非常卖力。

朱高燨从放寒假那天便搬回了宫里居住,一来,他希望以后能够多花点时间在父母身上,其次,沐氏怀孕,朱高燨要尽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职责。

初二日,赵羾进宫给朱棣拜年,并复命。

“平身,这一趟赵爱卿辛苦了,正好赶上冬至日,连年都没有在家过。”朱棣抬了抬手。

赵羾起身后,又给朱高燨行了礼,这才道,“托皇上的福,这一趟臣路途上顺利,事情也很顺利,臣才提了一嘴,朝鲜国主便同意了,只不过,国舅闵无恤在旁边多嘴了一句,臣给压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