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三更!新书已签约)

国姓窃明 浙东匹夫 2145 字 11个月前

这特么小弟都说他是天下蒙古人的正朔了,他能把正朔这种大是大非的光环让出去么?

到了这一步,那就彻底没解了,只能死战到底。

噶尔丹非常强硬地表示:

他就是天下蒙古人的共主,希望明国皇帝认清形势,认清这个现实,不要做不自量力的事情。

否则,他不介意再来一次土木堡之变。到时候,他想要的,自会去北京城去,甚至去南京城取!

……

这种狠话都撂了,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大明当然要直接宣战了。

于是乎,经过三四个月的数轮往还扯皮,从小康二十一年十月拖到次年二月,双方正式图穷匕见。

大明正式对准噶尔宣战,并且在开战前三个月,就预估到了情况难以善了,所以当时就提前开始通知九边动员军队,集结力量以图应对。

所以,大明边军实际上最晚在小康二十二年元宵节后,就已经全部接到了命令,各部秣马厉兵,重启战争机器。

而噶尔丹自然也不甘示弱,一开始他只拉了十万骑兵来耀武扬威巡视,知道非打不可后,他只是先暂时稍稍退却过冬,实则从后方抽调更多主力,把三十万铁骑都拉了过来。

1684年春,三月。三十万蒙古铁骑和大量的明军九边精锐,都进入了后世包头和归化城周边的广大战场,大战一触即发。

这片地区,是喀尔喀蒙古的传统牧区,按说明军要来这里作战,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里已经是长城以外。

但是,谁让这场战争的起因和争夺点,就在于“喀尔喀蒙古究竟应该是大明的臣属,还是跟他同文同种的其他卫拉特蒙古的臣属”,所以大明也不容退让,必须争夺这块喀尔喀蒙古的草原。

战争正式爆发之前,大明内部一些不知兵的大臣还是颇有些慌乱的,甚至觉得,可以丢下一些草原以避战,没必要为了经济价值低下的草原领土跟强敌死磕。

对于这种懦弱言论,当然遭到了内阁z理大臣朱树人和皇帝朱慈煜的抨击,该降职的就降职。

而又有一些人,倒是没说不该打。但他们觉得大明如今承平日久,昔年耆老宿将都已凋零,北方九边的部队至少二十五年没打仗了。

士兵人员都彻底换了一茬了,如今的士兵都没有参加过三十多年前的灭清战争,还怎么谈得上作战经验和精神韧性?

这些人倒是没什么坏心,只是属于“失败主义的谋士”,有些人就找张煌言等人进谏说:

“曹变蛟、李辅明已病故二十余年,黄得功和刘国能、朱文祯也已病故十余年。朝中近年来提拔的将领,普遍是南方作战的人才,或者是海军将领,极少有擅长草原骑兵大兵团作战的。

值此国难之秋,突然要对数十万蒙古铁骑用兵,又该以何人挂帅?难道让张阁老您亲自督师?您已经六十三岁了,还能受得了沙漠风沙么?还是让郑阁老督师?他也已经五十九岁了。”

面对这个人才断档的困难,张煌言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他当初跟朱树人合计之后,最终决定提前从南方调遣李定国北上带兵,而郑成功只是在长城关内以内阁协理大臣、分管兵部的身份督师。

李定国这时已经六十三岁高龄了,全靠大明如今对热带病的治理医学水平高超,这些年在东南亚改土归流镇服不臣时才被重病减员。

不过他本身籍贯是陕西人,从小也在北方习惯了,参加过当年北伐灭清的诸多陆战大决战、骑兵战,所以勉强拖着衰老的身体挂帅,倒也没有问题。

主要是其他更年轻成长起来的将领,很多都没有威望,大明过去近三十年在北方陆上就没打仗,也只能老骥伏枥了。

五十九岁的郑成功,就带着六十三岁的李定国,踏上了北上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