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南京大学

国姓窃明 浙东匹夫 2124 字 11个月前

吴伟业曾经是朱树人在国子监时名义上的授业恩师,后来朱树人掌权后也让他担任礼部尚书,他升调走之后才让顾炎武补上来的。

顾炎武执掌礼部时,工作政绩的重点在外交,而吴伟业执掌时,政绩的重点在文教。所以让顾炎武和吴伟业一起互为表里,这个建议才更有说服力。

因为学界的几位主要泰斗都支持设立新学,所以朝堂上的第一轮博弈推进得也比较顺利,并没有人直接跳出来表示反对。

而朱慈煜也装模作样地表示兹事体大,要请教一下史阁部的意见。

众人看到很久没来上朝的史可法,今天居然都被人抬来了,哪能不知道这是小皇帝锐意进取,自己想推进改革了。

史可法当众表达了自己的支持,最后朱树人也定海神针拍板,“开始筹备新学”这个意向,也就先被敲定了。

反正还只是一个办学意向,后续具体怎么办,人事如何安排,待遇如何,都还没说呢。既然一切都还不清楚,就算有老狐狸想反对,也不会这时候跳出来。

朱慈煜便宣布,回去后让礼部和吏部、工部好好会商新学的筹办事宜,拿出细化方案,后续几次朝会,还会重点讨论这个议题。

……

明朝惯例一般是三日一朝,不过实际上如果不是多难之秋,一般只会减少不会增加。比如万历就是典型的经常不上朝,而崇祯时因为都快亡国了,倒是增加过上班频率。

如今天下还算太平,皇帝也就依然三日一朝,或者偶尔间隔一次。如今因为礼部吏部工部比较忙,需要讨论细化方案,朱慈煜就给朝臣们减负,后续几次都隔一次上一次朝,六天一汇报。

因为留下的讨论时间比较充裕,短短两轮朝会日之内,相关的消息难免就开始在南京城内传播。

高层的老狐狸其实都还能按兵不动,但一些最容易被当枪使的基层冲动秀才举人监生们,反而坐不住了。有些人就开始议论朝政,觉得贸然举办新学不好。

还有人得到消息,说朝廷最近从西洋招揽了一批搞算学物理的学者,要跟科学院的人中西合璧,未来一起承担南京大学的教学研究工作。说不定秀才、监生们未来还得被那些不通四书五经的粗鄙学者管束。

传得更夸张的消息,甚至有说朝廷有打算废除旧式科举,甚至未来新学的入学考核,就只用考核算学和其他格物之学,不用考四书五经了。

于是,一大群监生秀才等基层功名学子,就被人当枪使了,有想“公车上书”的,有想抨击时弊的,在南京城里闹出一些零碎冲突来。

朝廷一开始也没正面回应,因为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事儿,有什么好回应的。大约十八天之后,南京大学的初步办学思路整理出来了,朝廷才明发天下,然后来清算一下这段时间的谣言。

然后,南京城内外,就有数百名秀才和监生被抓了,周边的镇江扬州常州,也各有数十人涉事。都是锦衣卫拿到了确凿的证据的。

一开始士林哗然,还以为又是特务政治残害读书人了。但最后朝廷给出的处理意见非常明确:不是不允许品评朝政得失,但是不能造谣,把朝廷根本没有打算推出的政令,子虚乌有捏造扣到朝廷头上。

而这些人的罪名,恰恰是造谣。

因为按照朝廷公布的南京大学办学计划,朝廷并没有打算废除科举的旧科目,这都还完全没影的事儿。

朝廷也没说将来进入南京大学求学的士子,可以完全没有功名,这一点同样是造谣。

按照目前新定的政策,为了防止管理混乱、落差太大,暂定的南京大学入学门槛要比照国子监。所以至少也要先有秀才功名,然后才能参加入学考试。

南京大学毕业之后,才比照国子监监生出师的待遇,也就是相当于举人,可以参加后续的授官考试。当然也可以直接以相当于举人的身份候补,未来去礼部、工部、户部下属的各条线排队等缺。

毕竟大明朝的科举制度,理论上考中举人之后就能排队候缺做官了,只是后期举人泛滥越来越严重,经常排队一辈子也排不到一个官位,所以才要考进士,考了进士才基本上能确保大概率实授官职。

南大毕业生的候缺,理论上也跟这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