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不知先帝口谕能不能算遗诏?

国姓窃明 浙东匹夫 2612 字 2023-05-23

史可法又扫视一眼全场,觉得大致算是有了统一意见。

而王铎见大势已定,也补充了几句锦上添花,算是同时对史可法和姜日广说的:

“史阁部,姜部堂,有句话,老夫也是突然想到。如若真要选贤,光这干预有司一点,怕是还不太够用。其余德行诸事,按说是该礼部管的,但姜部堂若是管不过来,事多繁杂,不如再临时商议一个礼部侍郎,专管此事。”

史可法和姜日广对视一眼,知道王铎这是要拉个人干得罪人的事情,便由史可法问道:“王阁部可有合适人选?”

王铎眼睛一眯:“钱谦益如何?他虽赋闲三年,资历倒也足够。”

历史上,钱谦益在崇祯殉国前后重新被拔擢官职,就是为了利用他的士林地位,拥立造势。钱谦益一开始也是倾向于拥护潞王的,为的就是东林利益,后来马士英拥立了福王,他又去通过阮大铖跪舔,两边讨好。

另外说句题外话,历史上最后多铎打到南京城,群臣投降时,便是王铎跟着钱谦益一起领衔投降的,两人私交本就不错。

如今,却是因为蝴蝶效应,看到史可法公事公办只肯拿“干预有司”这一点证据确凿的理由否定福王,不肯歪曲事实多泼脏水。

王铎怕不能板上钉钉,姜日广又怕担责任,那就把钱谦益单独拎上来,弄到礼部当姜日广的副手,专门负责那些捕风捉影的泼脏水工作。

要是最后事情有变,比如泼了半天脏水福王还是上位了的话,大不了王铎他们就抛弃钱谦益这颗棋子好了,把锅都推到钱谦益头上。

其余几个尚书,除了沉廷扬之外,也都对王铎的避险心思心知肚明,没说什么。

史可法想了想,也不反对王铎的人事调动建议。如今没有监国,起复一个侍郎,还不是他们内阁讨论就临时决定了。

商量好了之后,史可法便遣散了众人,让大家各自按计划行事。他也要考虑,如何筹备把潞王迎接到南京来监国的事儿。

其他人走后,沉廷扬倒是单独留了下来,找了个机会,私下对史可法说:“宪之,你不觉得觉斯(王铎)他们的手腕……有些贪多务得、舍本逐末么。

自古办大事,要的是提纲挈领,何必罗织一大堆理由?若是嫌‘干预有司’这一条不够分量,完全可以另想它法——前几天,护漕总兵张名振,可是刚刚救了懿安皇后、坤兴公主,在苏州登陆后暂且寻地安置。

我们何不再派人去问安,顺便问问懿安皇后有没有听到陛下殉国前留下过什么言语?”

史可法的童孔剧烈缩放了几下:“陛下……当时肯定还心存希望,觉得太子或永王定王能安妥吧?不可能留下传位口谕吧?这种事情,可不敢想!”

史可法很清楚,崇祯死时,他最多知道太子已经跟着一起被抓了,但绝不可能想到两个小儿子也会被国丈周奎出卖。所以要说崇祯会留下口谕传位福王甚至潞王,那都是不可能的,天下没人会信,所以他们这几天也就没问。

另一方面,张嫣和朱娖抵达苏州的日子确实还不久,也就几天之前,南京这边暂时没人去问安和迎接,而是让她们在苏州暂住,也是这个考虑。

因为不知道未来朝廷是谁做主,张嫣贸然来南京的话,也不好定位——要是朱由崧上位,那朱由崧虽然年纪比崇祯大,但毕竟还是比天启年轻,所以张嫣还能继续当皇嫂。

可要是朱常汸上位,他是天启和崇祯的叔叔辈,张嫣活在世上,只能以新皇帝的“侄媳”自居,比较尴尬,所以不能提前送到南京。

沉廷扬却一语打破了史可法的顾虑:“若是关于传位的口谕,陛下殉国前自然不可能留下,陛下又不知道其诸子有谁能逃出来。

但若是关于暂时监国、过渡保扶永王或定王中得以逃脱之人顺利接位,这样的口谕,还是有可能留下的吧?不问问怎么知道?”

史可法一想也对,此前他们想的是立新君,崇祯不可能说过立新君的口谕,也就没必要问。但现在想的是找临时监国,崇祯未必就没有留下遗言……

哪怕是口述的。

沉廷扬看史可法想通了,便提供了一个人选:“宪之,犬子如今正驻军合肥,携妻侍奉岳父母,不如让郡主以堂妹的身份,以探望堂嫂的礼仪,去苏州向懿安皇后问安一下,这也不违礼法吧?”

史可法想了想,这个倒确实符合礼法。

朱树人当然是没资格拜见张嫣的,崇祯活着时,张嫣就是皇嫂,哪有见男人外臣的道理?

但朱树人的妻子,小郡主朱毓婵要拜见堂嫂就没问题了,宗室公主郡主,一直都有被皇后皇妃召见入宫的惯例,嫂子见小姑子,太合理不过了。

“那就有劳潞王府郡主,先去请安压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