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泽说好,又朝他道谢。一来二去,两人聊起天。

他们都是本地人,只是孟越家在城南,应泽则在市中心。班里不乏海城学生,“老乡”一词不足以拉近关系。可几句话聊下来,扯到之后要印的材料。应泽大概觉得自己交钱太迟、拖延了孟越的工作进度,于是提出,自己订了几本老师推荐的经济周刊,这次发的材料就是那周刊其中一部分的电子版。他问孟越,要不要借整本杂志看看。

孟越答应。第二天上课,从应泽手上取了杂志。顺势问:“我昨天回去突然想起来,你好像还是我舍友。怎么不在宿舍住?”

应泽唇角弯起一点弧度,是个很淡的笑,说:“不太习惯集体生活。”

孟越没有多问。他回去翻杂志,看到几篇文章中应泽的批注。应泽字很好看,端正,大概有意练过,批注也条理分明,直切核心。

孟越不知不觉看完整本,到后面,倒是看应泽所写内容的心思更多一点。读杂志正文,也是为了更好理解批注内容。

等阖上杂志,孟越想:这人蛮有意思。

虽然刚开学,所有科目都在介绍阶段,但应泽好像已经懂很多。他对各种经济学内容如数家珍,做批注时时常提及,对各种数据也能清晰引用。孟越觉得,与他聊专业相关,应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又惭愧地想,自己肚子里的墨水,可能不足以支撑一场交谈。

这非但没让孟越失落,反倒让他燃起一点好胜心。他从前散漫惯了,父母对他没要求,只希望他健康长大,生活顺心。孟越是很顺心,可顺心久了,难免无聊。此刻见到生活立起一道小小的山峰,就不由想去攀登、征服。

他还书的时候,顺道与应泽聊起一篇文章。两人越讲越多,直到上课、老师站在讲桌前。他们坐第一排,老师也听了几句,饶有兴致,说:“这个内容我们之后会讲到,到时候有resentation,你们俩干脆一组?”

孟越无所谓,说:“好啊。”

应泽也点头。

既然一起做作业,相处的时候就更多。各科老师要求不同,不止有两人小组。但只要组队,孟越就与应泽一起,只是会换其他队友。

他们关系渐密。大学期间,孟越的微信好友越来越多,毕业时将将突破四位数。但置顶的只有两个。

一个是和爸妈一起的群聊,另一个就是应泽。

那四年里,两人一个住校外,一个住宿舍,只有通宵赶ddl的时候能半夜一起,但也仅仅是看凌晨寂静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