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页

新启三年,秦安县学前前后后招收过两三百个学生,这些学生并非个个都适合科举,程卿也不仅是教他们科举知识,她还普及了许多基础学科的知识,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七个举人里没有荣九。

荣九没有走科考这条路,他从程卿身上学了别的。

事实上,从新启二年起,荣九留在秦安县的时间就很少,一年有大半时间,荣九都在西北到处跑。

盐商荣家的少爷,仍是做了盐商,然而荣九做的盐商,和扬州荣家毫无关系。他这个盐商是得到官方支持的,表面上贩盐,实则奔波于西北各地,又与草原上的部落有来往,何婉织坊收购的原料,许多都经过荣九的手运到秦安县,织坊出产的羊绒、羊毛制品,又通过荣九的手流向草原。

萧云庭问程卿有何退敌之策,程卿提出的建议,最终被萧云庭和孟怀谨一起采纳。

北齐人享用着大魏的商品,丝绸,茶叶和干净细腻的盐,精美的瓷器,生活如此美好,为什么要打仗呢?

北齐大牧主们和西北的商业来往越多,越希望停战。

如果不是阿古拉的铁血强势,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早就偃旗息鼓了,北齐人愿意打仗,说到底还是想掠夺资源,现在不用打仗就能享受到大魏的好东西,大家的积极性慢慢就消失了。

对此,阿古拉骂大魏人狡猾,对于大魏和北齐之前的商贸活动严厉打击,荣九这个盐商,好几次都差点被围剿,着实是个挺危险的职业。

荣九不科考,还有个原因,他从心理上承认程卿是老师,程卿事实上也教了他许多,但程卿离开秦安县将近一年,荣九与何婉有许多接触,荣九对准师娘有了难言的情愫——在大魏,这是非常大逆不道的想法,荣九的心思稍有泄露,他必将受千夫所指。

如果仅仅是荣九自己受责难,倒也罢了,世人又该怎么看待何婉?

荣九不敢说。

一晃三四年,准师娘仍是准师娘,没有转正成师娘,荣九有点看不懂了。

最初是何婉要守孝。

后来出了孝期,西北差点失守,程卿人都不在,的确不是成亲的好时期,总不能随便抓只大公鸡代替程卿拜堂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