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页

她一直都是个小疯婆。

读大学时进了学生会就批判学生会的官本位,从内部攻不破,就进校报继续批判。

一毕业,怀抱着理想和高洁当上记者,结果入职第一访就先发现“车马费”这种成规矩的,说是软性腐败实则比硬腐败还硬的权力腐败——因为记者握着笔,笔锋转个弯就能翻云覆雨操控舆情。他们骂权力是监督权力,权力想规范一下他们就成了牵制新闻自由。腐败者给自己披上了神圣不可揭穿的清高外衣。

她为此直接反了天,第一稿就是要自查行业自身的腐肉,要动所有记者的腐败饭碗。于是入职不到一个月,就被发配到大西北的社会新闻部,天天跟农户菜贩缺斤少两,大仙梦游神婆超能力打交道去了。

何况……她甚至不止工作的起点在最穷苦的大西北,她学生时代的转折还是在最富有的江城的财富汇集的私立贵族学校。

所以苏禾完全能理解她——明明都被磨平棱角,老老实实回江城做体面安定但她根本就不想做的财经记者了。怎么一发现有“灵魂互换”这种东西,就瞬间掀掉身上那层山静日长我还能忍的外皮,要暴起革命了。

可是,这个社会也还有另一面。

这个国家的政策演变是有脉络可寻的,就算是苏禾这种相关知识有限的理科生,也能凭借自己的见闻归纳出一些东西。社会的风气姑且不论,至少决定这个国家前行方向的意志一直都不曾丢失自己的初衷。虽然不能一步到位,却一直都在稳步的推进公平。

苏禾记忆中,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有牺牲在援助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任上的干部。

她读小学的时候,开始推动西部大开发。东部发达富裕省份对口援助西部偏远贫困地区。

后来又开始集中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以工业和城市反哺农村和农民,弥补过去的缺失。

再然后便是全国范围内的脱贫攻坚,推动城乡一体化。

这个国家固然存在着各种原因的不平衡、不平等,并且在发展过程中时不时就冒出全新的问题——但至少始终都有这么一种信仰贯穿延续着,努力在把发展的成果推向所有地区、所有人,不遗忘和抛下。

这个社会展现出来的整体意志,是要改变不平衡、不平等的。

并且,“平等、公正”也确实正在被推进着的。

就算没有这个无差别的互穿、互换机制,去逼迫所有人体会所有人的痛苦,也依旧是有这么多的人——不论出身、地域、性别——有着共同的高尚的政治理想,为实现这个目标和理想而努力,并已经事实上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这个互穿、互换机制的存在,简直像是否定人类在正常状态下,就能共情别人的苦难。否定人类向往平等公平的天性。否定人类凭自身努力,最终能让世界走向平等、公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