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 清末民初的瓷哨

沉瑜说道:“这东西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却有很长的历史。

据考证,最早的由人类自制的能够发声的器具就是“埙”,埙在古代用陶土烧制,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

吹奏埙,需要相对专业的人,聪明的先民在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孔的哨子。初期使用杏核或者桃核在上面开一个小圆孔,声音尖利悠长,后来随着制瓷的发展,隋唐时期,人们便依桃核或者杏核的形状制成了瓷质的口哨。

从隋唐开始至民国、近代,瓷质口哨有着较长历史。”

他指着木盒里的瓷哨,说道:“这几个彷品,就是彷宋代桃核形瓷哨与杏核形瓷哨。

为了便于吹奏,古人又发明了两孔的哨子,一个孔用来送气,另一孔则用来发声,送气孔小而直,发声孔较大,而且里面有一定的气流回旋的空间。送气孔和发声孔不在同一平面。

开始的一种哨子送气孔是凹进去的,吹气时,这样气流就不会外漏,此类哨子声音比较迂回低沉。后来随着人们习惯的改变,送气孔一端就制成了凸出的样式式。这种哨子气流充足,声音清脆。

尤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繁荣,各类器物的制作工艺和考究程度达到了鼎盛。瓷哨,变成孩童喜爱的玩具更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至此也发达的地方,或者说只要是有窑口的地方都大量烧造,先是手工的,慢慢有了陶模以后就开始用模具造。有十二生肖、人物、鞋子、鱼、狮子、猫、蟾蜍、佛像等造型,戴一个哨子,不仅是一个玩具也是祈求吉祥之物。哨子,也就和传统文化连接在了一起。”

他打开电脑,调出自己找到的宋代瓷哨,有宋代观音瓷哨、人物瓷哨、狮形瓷哨、鱼形瓷哨、辽金胡人骑马瓷哨、宋金胡人面双孔瓷哨、猴形瓷哨、宋代关羽造型瓷哨、猫形瓷哨等。”

沉瑜拿起清末民初的瓷哨,说道:“到了清末,人们又觉得这种单纯的哨音不够悦耳,就发明了一种可以给里面注水的瓷哨,同样是两个孔,但是发声孔下端变得较大,里面能够容纳较多的水,从送气孔一吹,吹动发声孔下面的水,水的波动就会改变气流的方向,这种哨子发出的声音一般变化较多,相对动听悦耳。

这件民国雀形瓷哨,是白釉黑彩,高5.2厘米,胎质较粗,整体塑成站立小雀,底部塑成圆台状,雀尾稍下垂,上半身施白色化妆土后罩透明釉,用黑彩点染出鸟嘴,眼及背羽,虽用笔不多,但形象生动自然,两孔置于雀尾。

类似的瓷哨可能是清末匠人,彷造磁州窑瓷器烧制,可以在其中加水。”

鹿欣等沉瑜放下瓷哨,拿起来观察。“这个瓷哨的造型,是不是有点歪了?”

沉瑜说:“这是因为,在烧灶的时候,瓷哨略微出现了一点变形,所以价值也受到了影响。”

他站起来,给瓷哨加水,让鹿欣试着吹奏。

鹿欣试了试,很快就能让瓷哨发出清脆的声音,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