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页

徐先生朝那边一扬头,道,“那林公子是出自那个一门三鼎甲的林家。”。

看孟清让还不明白,又补上一句,“他们家除了出了名的多功名,就是多藏书,据说他们家的藏书囊括了半个江南,就有兄长心心念念的那部残书全篇。”

听了这话,孟清让看向林濂的眼神都炙热起来,难怪祭酒这么殷勤,他们汇编现在已经渐入佳境。可是前段时间发现藏书楼里有一部残书,里面的内容十分经典深刻,可惜不管怎么打听,都找不到完本。就因为已经看过里面的内容,更加让人割舍不下对全本的执着。

不用祭酒提醒,孟清让主动地挑起话题,跟林濂愉快地交流起来。

林濂知道眼前这人的神童称号,但是他并不在意,他虽然没有参与科举,但是家中有人参与,他也了解一些。在科举制中,因为策论的限制,多少人的才华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状元在他面前也不稀奇,他家里早就集齐了解元,会元,状元,榜眼,探花。

一开始,他是存着考较的心思,想看看是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不过,在与孟清让交谈了一会儿之后,他就渐渐地将这种想法抛开。

无论是策论诗词,还是他擅长的音律书画,他都对答如流,甚至对一些十分偏门的大儒著作,他都如数家珍。甚至有些见解跟家中父亲,祖父一样精妙。

他出生于文风鼎盛,人杰地灵的江南,家中父亲长辈皆是有所建树的大学者,平日来往的不乏有名有姓的大儒。兄弟中多是芝兰玉树,自己也从小被盛赞,可是没有想到在这里遇到了一个真正的神童。

他很少遇到能够跟自己在同一个思维的,兴致顿时上来了,恨不得拉着孟清让来个秉烛夜谈。见他已经上钩,孟清让顺势邀请他在国子监住下,每日引着他去看自己已经汇编的成果,并且竭尽辞藻描绘汇编成功后的场面。林濂果然动心,一封又一封的家书飞向江南,带来一本又一本珍贵的藏书。

沉浸在浩瀚的儒学著作里面,时间就过得飞快,大功告成那一日,祭酒请了很多学者来一起来做最后的斧正。

最后,由多年专研于此的孟清让为这套丛书写了一本目录,其实就是使用手册,里面详细介绍了儒学历史脉络,以及各家学说的解释。可以说是有意经学的人必备之书。

这套汇编的丛书将当今能够收集到的关于经义的研究见解都分门别类,让初学者都能够一目了然。其中对于先哲圣言的阐述,义理的精熟甄选,让人叹为观止。

如此一套丛书,对整个儒家都有巨大的影响,所有被收录到这套丛书里的各家学说都主动买了回去,逐字逐句地检查里面有没有违背自家先人意思。

结果让人惊叹,竟然完全没有疏漏,又听说完成这个巨大工程的主力竟然是一个刚刚99zl加冠的年青人,就更加激让人震惊了。时隔六年,孟清让的名字随着这套丛书再一次传遍大江南北。

比起上一次人们只是过耳一听,当个新鲜事,这一次是所有有志于科举的读书人都会想办法买到孟清让那本目录,对其进行精读,孟清让的名字自然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