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史上仅此一次

二来么,还是有可能存在“整个州各个郡都达成默契,都说好了依然每郡只举一两个有实力的,其他依然是陪跑菜鸟”。

而且很多做局的世家,势力范围不止一个郡,那他们就真有本事让几个郡串通了围。

尤其那种在一州之内都是望族、全州所有郡都有影响力的大家族,这种世家几乎只有将来“科举全国统筹”才有可能被彻底打掉了,但这就意味着科举得发展一段时间,把南北场南北榜都合并了。

否则只要南北分场存在,某些州打通另一些却不打通,法理上很难服众。

不过好在这个时代的南北文教差异也不大,并不是后世几次衣冠南渡之后,南方人读书明显碾压北方人的时代,如今的河南河北地区还是文教强州。

所以阻止南北合并考试的主要因素,还是国家尚未统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还不完善。将来沟通江汉和黄淮的运河体系造好了,其他道路条件也修缮一下,二十年内把科举合并到全部来首都考试,成绩不分榜,也是可以做到的。

而从眼下来看,各种确保公正性的制衡手段,总要多磨合几届,花上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慢功夫,让地方上各郡之间、各州之间对于围标的默契渐渐崩坏,不肯相信邻郡的配合,才能彻底打散世家大族的网络。

这种情况下,司马芝这种“往年是按沦陷区举子身份参考过、今年因为家乡完全光复了、改为正常参考”的考生,才显得对朝廷挺有利用价值。

这些人的考试资格不用靠地方太守推举,他们原先的考试资格还没作废呢,

因为李素规定的这套科举制,地方上举上来的举人,只要不是连续几届成绩都排在比较差的排名,那就是可以多次重复参考的。

这种人是重要的鲶鱼,可以把水搅浑,把世家大族和地方实力派的围标默契撕扯开一个口子你不是要安排四个差生陪衬一个自家子弟么?

现在来了个不用察举举人名额的外来返乡户截胡,只要你扶持的自家子弟成绩不如那个返乡户,那就白白看着那个返乡户做官,围了白围。

这天的基础考试里面,李素的新理论还没有出场。主要是那些新理论也才刚诞生不久,不成体系。确实不方便在已经命题成熟的考卷里加塞,只能是作为附加题。

而且,这个附加题的要求,也不是李素本人决定的李素还没狂妄到他自己想到点什么,就立刻让天下人去考。这背后其实是刘备的决定。

尤其是今天一早考场抓到夹带作弊的人,这个消息传到刘备耳朵里之后,刘备都觉得影响太坏了,有必要对人性善恶展开一下大讨论,正本清源把缺德之源剖析一下。

临时加题也能防止内外勾结、提前泄题。毕竟是皇帝亲自拍脑袋想到的题目,不可能有人提前准备。

当天晚上,文部尚书管宁,才亲自接到刘备的宣召,匆匆从考场回到数十里外的雒阳城,听取了刘备的圣谕。

刘备先是问了今天科举考场抓作弊的事儿,然后表达了一些对考生德行的担忧,说朝廷不会跟隔壁伪朝的曹操那样,搞毫无节制的“唯才是举、不问德行”。

朝廷是德才并重的!之所以之前对德考得比较少,只是因为德不好量化,容易沦为挖空心思的表演。

因此,曹操唯才是举不看德,不代表这是对的。如果对德的量化手段跟上了,也该恰当地考一下德,至少是了解考生对德的真实看法。

然后,刘备就把题目丢了过去,正是李素最近的创见。当然刘备只是给了题目,没给标准答案。反正现在还不需要答案,等阅卷评分的时候把答案发下给考官就好。

管宁也觉得陛下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并不反对加题。反正科举本来就是允许皇帝亲自加题的,后世的考试还有殿试环节,或者是皇帝亲自问对策论的环节。

拿到题目后,管宁匆匆赶回城南郊的贡院,时间都已经快半夜了。好在文部尚书本人在监考的时候工作不繁重,熬夜倒也不怕。

一路上,管宁自己也在琢磨着题目该如何解,如何切入把韩非对荀子人性善恶论的解读重新评判一下。

他已经揣摩出了刘备想要的观点,但怎么都无法从荀子和韩非得出刘备想要的结论,不由有些气馁。

管宁也不难猜到,这里面肯定是陛下从丞相那儿得到的新知,实在是难以想象,丞相是如何从这两本古人著作里推导出新东西的。

管宁心中忍不住暗忖叹服:“当年咱三人避居辽东,我和邴原、华歆齐名,以精通典籍礼法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