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该醒醒了,还在打仗呢

刘备前阵子听李素提过“铸新币”的建议,他们还和财部讨论了一套方案,以解决目前“抄引和朝廷物资贸易规模越来越大,铜钱不够用”的问题。

所以把金银也铸造成较难伪造的铸币、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独家,还是很有必要的。刘备就是前阵子刚刚批准了这事儿。

毕竟,往年朝廷的官方采购规模没那么大,民间也没那么高的需求、去提前几年巨额周转资金。硬通货的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就可以被掩盖,不会出现“通货紧缩”、“钱贵物贱”的问题。

但是,这两年财政放量太明显了,而且民间的生产力也确实在突飞猛进,每年能生产出那么多新的物质财富。

在铜钱规模基本恒定、只有微量增长的情况下,单位钱币对应的物资也就变多了。哪怕蜀锦也可以当钱花,还是有点不够。

之前军需紧张的时候,朝廷府库里的零钱,也只能优先发放给超期服徭役的挖河民工,确保底层人民的工钱不拖欠。

而对于大笔军需和材料采购订单,朝廷多少有账期赊欠,实质上就是打几个月的白条。一方面是朝廷当时付不出钱来,另一方面也是世界上确实没那么多金属货币。

毕竟20世纪都还有政府采购先赊欠打白条的,2世纪末朝廷打打白条就更不奇怪了,完全在百姓和商人认知范围之内。

后来很多来认购抄引的富商,也都是之前做过政府采购,结果直接拿着供货的契约和欠款未结清的欠条,来支付抄引认购款项。

如今抄引制度总算是稳了下来,但毕竟抄引还没变成纸币,中间还要过渡好多年。在通货紧缩、赤字扩表的情况下,增加直接货币供应还是很有必要的。

桓灵年间,全天下的铜钱数量规模,估计也不到两百亿枚,平摊到每个人口头上,也才几百枚。而且其中还有很大一笔被富豪们窖藏了,甚至有更多的损耗是被汉代的厚葬陋习拿去陪葬了,好博孝廉。

朝廷不能再只认黄金和铜钱是货币,要把黄金铸造成金币,银子虽然如今不多,也要拿出来铸币,多少能缓解通货紧缩,过好过渡期的这几年。

当然,既然是为了解决货币短缺,刘备也不得不学曹操那样,把对方好的地方拿过来用,打击厚葬之风。

宣传朝廷未来对孝道的认定主要是看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对父母好不好,而不是看死后陪葬多不多。陪葬绝不纳入政府选人才、地方郡举孝廉的考核标准。

甚至要反过来,发现有把钱财用于陪葬而不是给活人花费的,要认定为不孝!剥夺被举为科举应试人员的资格!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这种政策制定环节并不费多少事儿,关键是宣传推广的效率。

刘备的车驾抵达将作右校,虽然里面正在进行保密级最严格的生产试验,但看到皇帝来了,当然是立刻所有门全部打开,提前让行。

刘备直入内院,走到中门就看到李素和诸葛亮连忙迎出来。

“不用多礼,是朕不请自来,卿等本就不必出迎。”刘备虚扶一下,顺便视察询问,“搞得怎么样了?朕记得前些日子就开始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