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狂造核心李伯雅

刘备听完,再次觉得自己的膝盖都不够拍了,今天一天之内,他的历史观被连续拔高了好几次境界和格局。

蔡邕乘胜追击,在说完吴太伯的编造史之后,又说了越国人的措施:“同样,尚书的《夏书》里面,也没提夏第七代王少康中兴之后,少康诸子详情。

但是到了《国语》里面,提到了少康庶子无余迁居越地,为越王后裔。显然,这个传说的形成,比吴太伯更晚,因为《国语》比《春秋》更略晚一些,太史公最后从《国语》里采信的这则材料。

说明这是越人灭吴之后,为了压过吴人编的吴太伯,要找个比吴太伯更早更正统的祖宗。吴太伯是周祖,要再早就只能是夏商了,商为周所灭,不是继承关系,所以越人越商寻夏,成了少康之后。”

蔡邕说的这种情况,其实在华夏正统史发展,多次重演过,而且越是乱世越需要这么编。

比如后世最有名的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连续六次朝代更替,梁唐晋汉周,看国号字面都看得出,他们要继承的古代王朝一个比一个古。

你认唐为祖,替代你的就认晋为祖,再替代晋的认汉,替代汉的认周——连最后替代周的宋,其实是追认的商,因为商亡于周之后,商的遗民被周改封为宋国。

要正统融合,就要后打进来的政权,说自己比前一个政权的血统,高贵分支节点更早。

也可惜李素今天不在场,他要是在的话,听了老丈人这番话,肯定也会瞠目结舌:

卧槽!这不是《欧陆风云4》面的“先打下领土,再拼命花外交点数造核心”么!

要不说p社四萌才是最真实谋略的战略游戏——打下领地不难,但稳定扩张帝国版图很难,不造宣称则厌战爆表,不造核心则反叛爆表。

造核心领土怎么造?就是让外交家和历史学家合谋酝酿“怎么样的自古以来证据最好用”,而且要配合考古出土来证明。

所以,最高级的同化和融合,是要慢慢潜移默化到当地人都相信他们源自同一个祖宗,分离倾向也就弱多了。

最优秀的状态,就是可以把其他西南夷,跟“蜀山氏之后”的益州本地人一样,都洗成觉得自己真是炎黄子孙,也就没人想搞事情了。

刘备这时代,你去问一个成都人或者江州人,他们会觉得“因为我们不是尧舜之后,所以不是华夏”么?

同理你去问一个吴郡、会稽郡的人,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是中国人么?

不可能。

这就是孔子左丘明司马迁造核造得成功的铁证!润物无声,当地人都不觉得他们历史千百年前曾经被造核过。

只不过,这种事情越隐蔽越好,所以哪怕这些人建立了对民族有百世之功的殊勋,但这方面不好细说,只能是变着法儿吹吹他们别的领域的成就。

同时,也很可惜,历史没有几个顶级的外交家兼文学家兼历史学家的人,能够走政治舞台的巅峰,产生这个级别的贡献。

所以司马迁之后两千年,华夏外交家史学家成功的“学术理论界大规模造核心”运动,非常稀少,新造的核心也不多,也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后世李世民、朱棣虽然也算武功不错的君主,但是确实“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力打下来后不知如何细致地搞教育造核,否则后世还哪来的越南朝鲜?

文事佳者,必以武略济之。

武略强者,何尝不需要以文事继之、以建立对新增领地的稳固统治!

以蔡邕原本的实力,他其实未必能对造核这事儿理解得那么透彻。

但主要是他招了个女婿,前世专门修正统论,连大学里修的历史课地理课、一切“自古以来”的伎俩,都是为了服务于“领土造核”。

蔡邕跟李素交流学问多了之后,这方面也就更加学坏、融会贯通了。

蔡邕的文史底子毕竟比李素强多了,把思路一吸收,立刻如同一个原本就内力爆表的高手,借鉴了李素“独孤九剑”的招式一般,威力暴涨。

而且,蔡邕今天跟刘备提到的事儿,其实也是水到渠成,外部形势到了这个份了,需要有人去做这个事情。

历史,蔡邕被王允搞死了,他只是没时间,马日磾惋惜蔡邕之死时那几句话,普通人或许看不懂。

但如果细细挖掘深意,马日磾说“如此恐不长久”,怕不是在说“不知造核造天命造正统,则仅靠武力怕是也不长久”。

如果大汉重新统一,成为一个扩张的长期帝国,新一波的造领土核心几乎是必然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