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到了李司空手上,什么都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所以这一世,滇州益州的火腿,倒是兼有了原本“云南宣威火腿”和西方“伊比利亚火腿”的双重优势了,又鲜亮又香醇有坚果香。

不过到了北方,这套养猪饲料配方倒是无法推广,连小规模都推不起。

主要是没有益州南部和滇州的十万大山,也没那么丰富的野山坚果。更没有足够的山地民族劳动力、闲着没事捡山果。

李素未来的猪肉自由,还得长期依靠南方的长途贸易进贡。

席面大部分的菜色,诸葛瑾都不陌生,只有一道酒炙黄河鲤鱼焙面他没见过,所以落座之后、一边叙谈饮食,诸葛瑾都优先品尝这道鱼。

略微吃了两口,他就意识到这菜去腥做得非常好,而且把鲤鱼肉质松散的问题也处理得不错。

“司空府的厨子,真是什么材料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区区一道鲤鱼,都能毫无腥味还肉质紧实,简直匪夷所思。”

李素闻言,也是得意大笑:“子瑜这是来得巧了,你若是跟阿亮一样,早一个月来,吃到的就不是这烧法的黄河鲤鱼了。”

诸葛亮在旁边也是赔笑:“李师府的厨子,简直半月就能优化调整烧法,琢磨出新的味儿来。”

原来,时隔一个月,诸葛瑾这次吃到的,已经不是李素刚来时的“黄河鲤鱼焙面”了。李素这人从来不考虑“法古\/复古”的问题,尤其在吃的问题,也不会迷信传统菜比新菜好吃。

在李素眼里,哪怕是后世京城那些“宫廷仿膳”,如果没有与时俱进博采众长,那也未必比得当代饮食。

否则科技进步的力量难道对“让人类吃得更好”毫无帮助么?现代科学为了抓住人的味蕾,都发展到分子料理的级别了,要比好吃,现代技术当然是有优势的。

传统名菜之所以名,只是因为它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只能做到这一步,在当时算很不错了。

李素前世对河南菜也不是很了解,这一世刚来雒阳的时候,只能先循序渐进让府厨子学“黄河鲤鱼焙面”,但吃了没多久就寻思进一步升级了。

他想到后世那么多“香辣烤鱼”、“诸葛烤鱼”的川菜馆,对于肉质松散的鱼,都是先刷脆皮油料炙烤、后放到铁板盘子加其他配料煨,如此处理出来的鱼,比传统鲤鱼焙面的“先把鱼油炸定型”更加紧实一点。

李素当然是本着实用主义,博采众长,让厨子把油炸与炙烤结合,把糖醋熘改良成铁板煨,各种尝试,最后成了现在这个鲤鱼焙面和诸葛烤鱼结合的新品种,只是香辛料不如后世多。

当然,原本历史的“诸葛烤鱼”其实跟诸葛亮毫无关系,都是后人牵强附会出来的。但这一世李素搞的烤鱼,倒是歪打正着真的跟诸葛亮有关系了。

毕竟这个月诸葛亮每天也来他这儿一起蹭饭,大家吃得不满意就一起切磋提意见,算是共同针砭时弊改良的结果。

诸葛瑾很快就吃得怀疑人生,姜还是老的辣,什么材料到司空府的厨子手都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