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知可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李素直至要害地说:“元叹所言,固是兵法正道。但我们知道的,周瑜曹操岂能不知?说不定多给周瑜两个月,到七月的时候,他巩固后方会更加彻底、也能完全把孙策新丧的不利影响人心浮动尽量消解。

我们最近择机动兵,孙策才死三个多月,再多等两个月,那就是孙策死后五个多月。这两个月对人心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至于一开始为什么不更快打、一鼓作气,那是因为曹军当时初到江北,也是新锐,而我方援军未到。二来柴桑周边豫章庐陵也未彻底归附,我军立足不稳、军需无法由前沿提供,要从襄阳江陵长沙等地运来。

所以,这三个月的相持期,我觉得不长不短。再拖久,我军之力不再加增,而敌军后方会越来越稳固,算上此消彼长的趋势,就是现在出手最有利。”

顾雍听了沉默不语,慢慢消化领导的精神。一旁的鲁肃一开始也不插话,见李素说完、顾雍不知应对,他才补充了几句:

“元叹兄,司空早就把方方面面想清楚了。你可知,我军在柴桑、鄱阳等地前沿的细作,最近打听到对面吴人有什么新的应对举措么?

要知道,江东之地,截止孙策背盟与我们开战时、也已经普及林邑稻两年了。今年本该是双季种稻的第三年,可是,双季中稻就意味着要在六月下旬到七月初,不足半个月的时间内抢收抢种,收割早稻插秧晚稻。

而北方种麦之地,乃至南方原本不种双季稻,夏天是农闲的,只有春耕秋收最忙。有了双季稻后,夏天最热的时候会多农忙半个月,而且中间几天是超忙。

但是今年,丹阳、吴郡百姓都被周瑜建议孙权夏征重役、让百姓把稻子留在田间多长一段时间,到时候只收割不补种,今年只产一季之粮。

周瑜强征百姓想干什么,已经昭然若揭了,他就是希望在夏天扩大农兵新军兵源、死守固守、确保各处要隘,不惜倾尽江东民力、消耗往年的积蓄。因为周瑜的逼迫,丹阳南部黄山边民百姓、都偶有抛弃家乡逃亡到鄱阳的,我们的细作才能打听到这些详情。

司空如果真的七月过半后再打过去,吴会百姓会被多拉很多上战场,双方都要多受苦。现在好歹能利用周瑜觉得我们不太会在即将进入最炎热季节时动手,让其不能充分准备。”

顾雍听了这些新的情报,才意识到:善用兵者所见略同,李素觉得走正道最适合出兵的季节,也同样是周瑜那边防守最严密的季节。

说不定周瑜也知道一直拖下去是个死,才竭泽而渔、就指着现在一波流不顾经济爆兵爆到巅峰状态下跟李素死磕一波。说不定把李素主力重创甚至歼灭一部分,才能一仗打出几年太平。否则一直相持耗着,吴越三郡迟早被耗死。

周瑜的这种想法,也不能算错,历史上赤壁之战前,曹操只是夺了荆州,赤壁后被打回去一波,不是才稳住了南方的局面么。在长江上,因为水战无险可守,想相持必须始终集结全部兵力对抗,一鼓定胜负,不可能长期消耗相持的。

这是海陆特性差异决定的,跟人没关系。陆上的防御战可以存在长期、低成本的防守对峙。因为雄关险隘军事要道有可能用攻方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守住。

水上没有险要,全世界的水体是连通的,所以水上没有要塞防守战,只有主力舰队总决战后世马汉的里彻底指明了这一点。周瑜虽然是古人,但也略有这方面的朴素经验。

看看后世一战的地面战场拉锯穿插各种花样打了那么多战役,而海战只有一场日德兰,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