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科场见闻

不过董允并不知道,就是这样他觉得不满的条件,也已经比后世的科举条件好好得多、对士人的尊重程度也高得多了。

要是搁宋朝,好歹还把文人当成有风骨之人,而到了明清,还指望官府给你提供被褥和洗脸刷牙吃饭喝水容器?

明清号房的木板甚至都不够一个人躺平,所以那时候的科举考生中间两个晚上根本连严格意义的睡觉都没有,只是下半身搁在木板上、上半身靠在墙上,折着身体打个盹,争取尽快写完结束这个地狱。所以明清科场才偶有虚弱之人伤亡。

这一世,李素发明的科举,他已经极力争取在朝廷成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把客观物质条件尽量弄得不羞辱士人了,让读书人学会自尊。

这也是李素深思熟虑、了解世情才做的判断。因为汉末读书人还是很要道德面子的,对羞辱比较敏感,真跟明清那么搞说不定就愤而弃考,甚至会投奔袁绍来报仇。

所以李素的原则就是:吃好喝好睡好是不可能的,毕竟众口难调。但至少让考生不会感受到饥寒、躺得平睡得着。

另外,明清防舞弊的搜身,在这里也是不存在的,但官府变着法儿以提供福利的名义做了别的安排

所有考生进场后穿的衣服,也是朝廷公费帮忙做的统一着装,简单的棉布袍服,不许穿自己的衣服。

而且第一天进场的时候,从第一批入场到最终发卷子,足足有一个半时辰的准备时间。从卯时过半开始放人,到最后辰时末巳时初才正式考试。

进场之后所有人这三天内都不许出来了。先进去的也不会发卷子,可以在考房里眯一会儿休养精力,到了点才公布题目。

之所以留出相当于三个小时的时间进场,正是因为李素的一个创举他在贡院大门内、考区外,设了一个隔离区,这地方是给人更衣和淋浴的。

所有人先把自己带来的所有东西留在外面更衣室,按手上的考试号牌手环存放上锁。三天后考完离场才能凭号牌回来领取。

脱掉自己的衣服和随身物品后,进去就是在公共淋浴房里淋浴。这样什么都洗干净了,更不可能夹带作弊,又避免了明清科举搜身的有辱斯文,说起来是朝廷给考生的卫生福利。

洗完澡之后,所有人换上朝廷统一白给的制服,也避免了以衣着贵贱看人,大家都是一视同仁。

今年赶制这批制服还有些仓促,而且规格不太统一。这让李素有些头疼,他还想到了请诸葛亮想办法发明一下简易的手摇式缝纫机,李素毕竟知道这个大致的原理,也知道这条路线肯定能做出来,他提供创意让别人发明还是有希望搞出来的。

历史上给考生大规模洗澡换装防作弊之所以不现实,那是因为历史上古人洗澡都是靠泡,除非夏天才会浇水冲凉,秋冬寒冷状态下根本扛不住,而科举的“秋闱”时间正是深秋。

但有了李素,情况显然不一样了,他早在八年前跟着刘备刚入川的时候就发明了淋浴用的铜管花洒,还弄了集中烧热水供应的水塔。

六七年前在成都安定下来、建了泡澡侯府之后,泡澡和热水给排水科技更是点得远超时代。甚至后来李素为了推广成都平原的商业文化氛围,组织起百姓自发的村村通茶楼澡堂,早就积累了无数的给排水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经验。

所以,如今在长安和襄阳修贡院,这些建设经验很轻松就派上了用场。早在李素刚决定要搞南北分场考试时、哪怕当时他本人还没来襄阳,他已经吩咐下属到襄阳督办贡院的建设。

所以前后赶工了两个多月,才有如今一千多张床位、数座大水塔、水压足以满足同时百余个热水管出水的贡院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