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祢衡语录:李素,误国庸奴耳!

但如果刘备改革选官制度后不给这些外地人机会,那他们显然也是会走的。

蔡瑁一开始比较谨慎小心,也不说劝他们走,只是先请他们喝酒、跟他们聊近况,同情他们“今科没得参考”的遭遇。喝着喝着,就感慨起李素这一套制度对于名士的不公:

“二位都已经是如此名士,分别是隐士司马徽、大儒宋忠的得意弟子了,居然连官都没得做,还得考试,甚至还不给考试机会!”

说到命运的不公,赵俨石韬当然也会忿忿不平,这是人之常情。可随后蔡瑁见对方渐渐入港,就借着酒劲慢慢提出:

“大家数年好友,都是体面人,兄弟不忍看着你们蹉跎岁月,咱蔡家还薄有家资,可以赞助你们移民回乡的乔迁开支。听说袁绍、曹操如今气象也不错,袁公重名士,曹公重实干用人提拔快不走繁文缛节,贤弟何不另谋明主?”

赵俨、石韬等人肯定会好奇蔡瑁怎么这么热情,蔡瑁自然也有一套准备好的说辞:

“愚兄虽是荆襄豪门,但缺乏北地至交好友。如今天下形势举国中分,东西二帝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在对面多些至交好友,也好分头下注,无论谁胜出都保住富贵。”

这个说辞是完全没有破绽的,毕竟只是劝走赵俨、石韬等区区几个名士,对刘备也没什么损失、对李素的改革声望也谈不上打击。

蔡瑁真正的目的,是弄走一批士子后,再找个刺头把事情挑明闹大,把影响弄得天下清流圈子内人人皆知,让大家都知道“流亡荆北的名士纷纷逃离李素暴正”这个大新闻。

这样,才能打击到李素的改革力度,让他投鼠忌器把爪子缩回去一点,或者是为后续武力对抗李素铺垫条件、也向潜在的新主子展示肌肉,让潜在新主子知道“我蔡瑁也是很有实力在荆北搞风搞雨的,只要我肯做内应,希望很大”。

所以赵俨石韬倒也暂时没看出破绽,便接受了蔡瑁的好意,表示会考虑的,回去就收拾行李,看看能不能处置这几年在荆州置业的产业折现以便带走回乡。

毕竟这是大事儿,也不好几天之内定夺。

蔡瑁自然是热情的表示:要卖房卖地换钱,愚兄肯定支持,不会趁机压价坑贤弟们的。

先搞定了几个“意向客户”之后,蔡瑁顺藤摸瓜,利用这些愿意移民回乡名士的同学关系、师门关系,把游说对象蔓延到了其他“司马徽、宋忠门下的北方籍贯名士”。

比如有个石韬的同学,名叫孟建,是汝南郡的,跟颍川郡也相邻,也是个历史上刘表不能用、建安初年回颍川投曹的。还有个叫杜袭的,情况也类似,被蔡瑁盛意拳拳劝说,也觉得这儿希望确实不大,动了走心。

当然了,蔡瑁这一手也不可能屡试屡成,总有几个没兴趣的,蔡瑁就及时收手,没有再暴露更多关键信息。

比如宋忠门下有两个赵俨的同学,分别叫尹默和李撰,也是外地移民来荆州求学的,蔡瑁原本跟他们也不是很熟。但是喝了一顿酒后,蔡瑁就立刻放弃了劝说

主要是蔡瑁发现这俩人籍贯居然是梓潼郡的也就是从刘备的老巢益州来荆州找司马徽求学的。

问起他们对于“今年不能在荆州考试出仕”的看法时,这二人直接说“是我等学业未竟,年少经验不足,当再苦学一年,明年回原籍寻求机会”。

总而言之,蔡瑁就是这般试探,对于有移民离开刘备可能性的名士、人才,就多怂恿,适当的话还能稍微赞助,反正是短短数日内就凑出了好多个潜在案例。

其实蔡瑁也不需要这些人真的走了,只要他们流露“考虑走”的风声,对于政治施压就已经够用了。

最后的关键,是找个同样被李素科举新法弄得悲愤不已的外地无资格考生的受害者,同时这个受害者也要不怕死,不怕丢人,不怕把事闹大,主动当这个为名士请命的出头鸟,公开谴责李素,把社会影响力弄到最大。

用2世纪的术语概括,就叫带节奏。

还真别说,蔡瑁敢这么干,是因为他动手之前,心里就已经有了那位节奏大师的人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