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袁绍拥立

而且李师说过,袁绍此人极为贪图小利、优柔寡断,是很难做出随机应变扩大战事的决心的。如果他一开始的计划只是抢雒阳、抢河东,确保东西分陕而治,如周、召故事。

那么,一旦袁绍发现偷袭阶段结束、后续再要扩大战果得投入成五倍十倍的决心,他未必能马上下这个决心。所以,只要我们让张辽意识到这一点,他不会不考虑后路的。

之前闻喜被夺取时,城内府库还有不少物资,闻喜更东北面、湅水源头的周阳邑码头更是如此。我相信,张辽之前处于攻势,他拿下这些地方后,不会立刻想着把物资往回运。肯定还指望这些军械物资用于后续攻打安邑、蒲坂,扩大战果。

现在攻守易势,他不会不考虑把这些地方的物资后撤到东垣甚至河内的虽然河内到这儿的距离,比上党还远一些。但是由此到上党全程都是翻王屋山的山路,所以张辽绝对不会吧掠夺收获抢运回上党。

只要张辽觉得闻喜守不久而分兵抢运物资,就是我们施压破城之时。不过,城内已经被缴获的军械和其他贵重之物,肯定是免不了被张辽掠夺一空了。最多把沉重的粮食留下一些,看张辽是否会在破城突围之前放火烧了粮仓。”

诸葛亮对敌人的心理判断非常扎实,剩下的就是攻城压迫的体力活儿了。

部队花了几天时间慢慢打造攻城武器,各种攻心喊话打击敌人士气、告诉城内守军袁绍不会来支援他们的,而关羽已经撤退成功,不日会转进收复河东故土。

各种物理的心理的打击配合着上,效果还不错,尤其是城内原本投降被俘的河东军士兵也渐渐成为一个不稳定因素,让张辽不得不考虑后路。

闻喜的重新光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管是否能等到马超来给最后一击,都无伤大雅了。

在跟徐晃等人分析河东战局时,诸葛亮还有最后一点考虑没对他们说。主要是诸葛亮觉得,那些政治上的考量,没必要跟纯军事将领分析。

诸葛亮意识到,如果李素对袁绍的个性分析没问题,眼下这个东西二帝即将称帝的节骨眼上,袁绍既然知道自己没有把握短时间内再扩大战果,就肯定会趁着自己领土面积最大、短时间内胜仗打得最多的时候,让刘和正式称帝。

因为要是将来再被刘备阵营反推回来一些地盘,袁绍再拥立刘和称帝,不成了“趁败称帝”了么?

就好像历史上刘裕北伐光复两京后,急吼吼就回去取代东晋,但刘裕刚称帝,他收复的长安就重新丢了,又被北朝占领。

诸葛亮虽然不可能知道后世已经不会发生的史料,但道理是相通的,任何军阀要称帝,都要趁军事威望上升期的风口把事儿办了。

所以,袁绍现在就更不会分心让嫡系部队增援张辽了,就好像刘裕忙着称帝的时候连长安雒阳的守军都没工夫增援。

一切果然如诸葛亮所料,张辽虽然为了转运后撤物资,死守了闻喜好几天,但也不过是堪堪拖到了六月初一。

而就在六月初一这天,在河北邺城,袁绍在邺城行宫为燕王刘和举办了登基大典,国号当然还是汉,也依然以雒阳为国都,以邺城为战时的行在所。

这样的设计,也是考虑到雒阳过于靠近东西对抗的前线,不如邺城安全。而且把皇帝控制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也便于更好的傀儡。

很显然,袁绍为刘和挑的登基日期,比刘备计划的登基日期,早了刚好一个月谁让刘备在筹备期时,仓促遇到了关羽被偷袭这个利空因素,为了防止大喜之日有噩耗或者打击士气的因素传来,他不得不稳妥一些。

邺城这边,新帝登基之后,第一件国政大事,就是再次重申“九品官人法”为大汉官制的基本国策。

这一政策还是非常得世家子弟人心的,加上雒阳城确实是投降了袁绍,最近半个多月里袁绍把雒阳的旧朝百官大多迁移到了邺城。

之前刘协死的时候,朝廷里那些没什么实权只有虚名的吉祥物型官员,还足有三百多人,袁术昙花一现控制雒阳的时候,杀了几十个特别不合作不识时务的愣头青,所以袁绍接手朝廷时,还有二百七八十人。

这二百七八十人里,有超过二百二十人归顺了袁绍,继续在刘和这儿做官,只有五六十人在袁术控制期间逃离了朝廷,辗转投奔刘备。可见那些“朝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的家伙有多么被九品官人法吸引。

旧朝廷的吉祥物百官八成都投了袁,这让袁绍很开心,觉得自己愈发正统了。

刘和称帝次日,就颁布了好几条重要的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