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喷疯了

诸葛亮:“特来通知单于,凉州牧关羽上表朝廷,在凉州兰州郡下游,新设银川郡。顺便明确雍州河套五郡与凉州的边界。”

呼厨泉好悬没气到:这明明是直接从北地郡里瓜分了一大块下来,到了诸葛亮嘴里,怎么成了关羽在无主之地上设了个新郡、然后要处理新郡和原本北地郡之间不明确边界的纠纷。

不过,呼厨泉没有文化,也不善言辞,这种地理勘界的议题,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尤其他不懂历史,你要他证明“那个地方自古以来就属于北地郡”,他也找不到证据。

呼厨泉才不肯吃没文化的亏,当即招呼帐下护卫,让他们请个文职幕僚来。

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呼厨泉幕下的年轻文官来了,名叫傅干,正是北地郡本地人,今年二十一岁。

这傅干的家族在北地郡这一亩三分地上也算有名了,他父亲傅燮,当年是皇甫嵩凉州军中的一名别部司马。

中平元年黄巾之乱时,皇甫嵩带着西凉军去关东平张角,还在河北的仓亭之战中带着傅燮大破黄巾,青州黄巾的几个最大的渠帅卜己、张伯这些人,就是被傅燮抓获的。

不过黄巾扫平后,傅燮回到西凉军,后来在不得人心的凉州刺史耿鄙讨伐韩遂时,因为耿鄙军自乱、耿鄙的另一个军司马马腾也抛弃了耿鄙,导致傅燮战死在乱军之中。

傅燮战死已是八年前的事儿,那时傅干不过十三岁。过了六年后刘备北伐成功、把北地郡暂时封给呼厨泉放牧养兵、牵制南匈奴伪单于。傅干既然是北地郡那种穷地方最有名望的文人,当时十九岁,还没机会出仕,自然被呼厨泉招募成幕僚了。

呼厨泉一个匈奴人,也得不到更有地位的文人投奔,只能找还没官做的文人。傅干为他所用,觉得也算是为朝廷办事,反正呼厨泉是奉刘备之命勤王的,帮他也没什么,便混口饭吃。

此刻,呼厨泉把诸葛亮的狡辩大致告诉了傅干,让傅干拿出“自古以来”的证据反驳,傅干倒也就事论事,说道:

“诸葛令史,这北地郡西界,自古都是以黄河为界,汉书便有记载,武帝时即有移民屯垦典农。先汉末年,成帝阳朔三年,更是明确建造北典农城,隶属于北地郡,估算其故址,大致便是如今马将军重新在银川郡建城的位置。

由此,至少银川郡在黄河东岸的那部分土地,毫无疑问自汉成帝时就是北地郡土地了,何来重新在无主之地上占地划界之说?”

诸葛亮微微摇着折扇扇柄,暗忖果然还是不能小看呼厨泉帐下的文官,匈奴人虽然没文化,但既然是以诏安形象出现,还是会有汉人读书人投奔的。

这个傅干,别的水平不知道,但历史书基本功还是扎实的。

至少汉书很熟悉,“汉成帝阳朔三年”发生了些什么地理划界的事儿都引经据典信口拈来,估计把汉朝皇帝本纪的大事年表都背熟了。

“没想到跟普通书呆子那样务于精纯的读书方式也是有点用的,这种寻章摘句引经据典的场合就用得上。我那种观其大略的读书方式,不适合这种抠细节的出使谈判呢。”诸葛亮心中微微检讨了一下。

不过,也就这么微微一瞬了,他这次来,各方面都是做了准备的。

毕竟他是诸葛亮嘛,傅干读书再精熟,也就让他犹豫多思考几秒,起不到更大作用了。

诸葛亮侃侃而谈:“傅参军颇谙史料,对成帝阳朔年间所载大事,与亮所知相同。但傅参军可知,二百年来,黄河在银川盆地、乃至河套朔方,多次改道究竟是如何改的呢?”

傅干直接懵逼了:“改黄河改道?自古只知黄河下游改道,但自雒阳孟津上游、有陕峡夹束河道,从不知上游也会黄河改道。”

诸葛亮摇头叹息:“黄河上游当然也会改道,只有那些群山夹束的所在,河床坚硬,才难以改道。一旦河流从群山中冲出,进入低洼肥沃的盆地平原,又没有农耕百姓常年维护水利,一旦河床淤泥堆积,渐渐高于两岸,改道乃是自然之理

甚至我们可以推测,成帝年间设置典农北城,此后逐渐荒废,固然有两汉之交时、凉州隗嚣被光武帝平灭后,隗嚣残余荒废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