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深谙制衡的王允

另外,就是让刘备不要继续往前线增兵调兵了,军事上转入人畜无害的姿态,免得反而被朝廷怀疑。

总而言之,李素给信使的话,都属于“事无不可对人言”的正派之言,哪怕信使被人抓了都不会留下把柄的。

派信使的同时,李素本人按王允的安排,第一天先去跟大司农士孙瑞、太尉马日磾这两个朝中重臣喝酒商量、侧面做他们的工作。

这两人并不算朝中位置最高的官员,但胜在他们也是杀董的同谋功臣,只是事成之后,渐渐被王允边缘化了,并没有捞到最高权力。大部分事情是王允一言堂,有时候给点面子才象征性商量商量。

但不管怎么说,流程还是得走的,这也是朝廷的面子,封王这样的大事,必须是“公卿公议一致、而后上奏陛下”。

酒宴社交、剖析利害说服的过程,自然不必赘述,因为大部分台词都跟李素王允讨价还价时差不多,只是加上点修饰。

一天的酒喝下来,密议基本上也通过了,最后只是大司农士孙瑞质疑说:“征西将军四项大功,且愿交上玉玺、尊奉朝廷,封王确实也配得上。但独封一人,难免让天下狐疑,也陷征西将军于不义。既然要封,所有于国有大功的宗亲都该封赏!”

太尉马日磾一时没反应过来,反问老搭档:“天下还有何人有此大功?宗亲因功封王,岂是小事?难道连刘表等虚名座谈之辈,也配……不对!莫非你说的是……蓟侯伯安公?”

马日磾说着说着,自己就想起一人来,而包括王允在内,所有人听到这个名字时,居然也都不觉得意外。

李素也是心中微微一震,感慨刘虞之人望,果然不愧是到了“房间里的大象”的程度,人人都觉得理所当然,而只要没人提起,似乎大家又忘了这个存在。

这里必须说句题外话,除了“进京勤王杀董、保护雒阳”这两件功劳上,现任幽州牧刘虞没法跟刘备比,但是在其他“平定边地反贼、为大汉朝开疆拓土”等方面,刘虞做得甚至比刘备都好。

别看刘备打服了南中三个不归朝廷管束二十年的蛮夷郡(把越嶲提前算进去了),甚至提前吹牛说他打赢了外国哀牢国。但那点胜利,开拓的土地也就后世大半个云南省的程度,重新吸纳的统治人口也就一百多万。

而刘虞可是把素来是朝廷大患的乌桓彻底都收服了,鲜卑也打跑了——公孙瓒现在名义上还是刘焉的下属呢,按照武将的功勋归领导归州牧的统计口径,公孙瓒杀鲜卑的军功当然是刘虞的。

还不止公孙瓒的军功,幽州牧还包括辽东。所以这一世刘备留在辽东的伏子糜竺那些蝴蝶效应多出来的开疆拓土功劳、屯田侵占扶余人的土地,开拓到新罗、三韩之地,甚至册封的“耽罗太守公孙度”开荒的济州岛,也统统算刘虞这个幽州牧的政绩了。

这都是这两年里,关中被董卓残害、关东南方诸侯在互相混战的时候,刘虞缩在北疆悄咪咪立的功劳。

至于血统和资历,刘虞毕竟血统比刘备高贵得多,这个已经说过好几遍了,不用赘述。而资历方面刘虞五年幽州牧、在此之前还有近二十年的担任朝廷九卿和刺史的资历。怎么看都比刘备这个白身起兵九年、从县令算起才六年的家伙资历深得多。

这番道理,士孙瑞和马日磾一组组合拳,跟李素说得明明白白,李素也是哑口无言,根本无法反驳。临了,马日磾还补了一句:

“李中郎,我记得你当初就是因殿兴有福之论、为蓟侯举为茂才、位列千石,方有后来诸般功勋,而征西将军也是为蓟侯指示举为孝廉入仕。你和征西将军都是重义之人,既然要给征西将军封王,总不会反对同样有大功的恩主也封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