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征西将军又来共襄盛举了

最多也就是未来荆南或者扬州的军阀打武陵蛮、山越蛮夷有点用,碍不了什么大事。

所以,汉中盆地这边的官府,从今年开始也组织军屯工匠们造了一些独轮车。李素行军到褒中县的时候,褒中县令已经把车和行粮都装好了。

而且还是选择了减少一个车斗,每辆独轮车只装一个装满了炒熟干粮的大麻袋,而且是横跨轮架装的,载重大约是260汉斤——而当初关羽在味县战役的时候,是在车轮两边的车斗上各放一口麻袋,载重量有400汉斤。

李素带上这些军粮,就能直接继续北上。如此一来,他也就省掉了专门区分搞“木牛/流马”的麻烦了。

稍微提一句:因为“木牛流马”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历史上众说纷纭,所以很多读者因为搞不明白,索性连正史的一切线索都弃用不信,但这其实就忽略掉了几个很重要的信息。

那就是,虽然正史对于木牛流马原理的记载不可信,但对于其用途、使用范围却是非常明确的:

诸葛亮最初几次北伐,走的是祁山大路,所以可以直接走大型牛车,根本就不用发明木牛流马,木牛流马的运力肯定也是不如牛车的。

是从走陈仓道进攻郝昭那次开始,因为改走了陈仓道,牛车开不过去,才发明了“木牛”,而当时根本还没有“流马”的影子。

而“流马”的使用,已经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走褒斜道出武功水、在郿县以西的五丈原屯兵,才临时发明的,为的就是“褒斜道的栈道承重能力、宽度连木牛都承受不了,所以只能临时设计一种比木牛尺寸更小、压力更小的运输器械”,这才有了流马。

所以诸葛亮的每一种工具,都是为一条具体的路量身定做的。你可以不信《三国志》对其机械原理的记叙,但不该连其使用环境、研发背景一起怀疑。

李素也正是因为有自己的甄别选择,相信了《三国志》对木牛流马研发背景需求的描写,所以他造独轮车的一开始,就想好了要便于车子“想装两麻袋就装两麻袋,想装一麻袋就装一麻袋,同时确保两种装法都能平衡”。

如此一来,他相当于是站在个诸葛亮的肩膀上,用一种独轮车同时完成了木牛和流马的两种道路任务,不用再设计一遍缩水版以免压塌栈道了。

谁让李素有“通用化/模块化”的朴素理念呢。

具体在栈道运输的路上,李素也只交代了一点:让所有推独轮粮车的士兵,一定要扶着车辕把手的远端,让人和车保持尽量远的距离。同时前一辆车和后一辆车走的时候要留够安全间距,比如至少相隔两丈,严格得跟后世驾照理论考试似的。

这是最简单最朴素的“防止人和车站在同一块木板上,导致栈道木板承受的压力过大塌了”,自然也防止了“后车车轮跟前车的人对相邻木板施压”。

有这么严密的物理学设计,哪里还需要单独弄流马。

徐晃、典韦看了李素的栈道行军调度,走出没几十里,就连连赞叹:“都督真是无所不知,第一次在栈道上行车,居然也丝毫没有出险,栈道的木柱居然连嘎吱作响都没有。”

李素毫无骄矜之色的沉稳说道:“不要松懈——还不是我让你们把甲胄交给士兵背负、人也不许骑在马背上只能牵着,否则说不定马蹄子就把栈道踩得作响了。”

典韦嗡声嗡气地哼了一声:“都督自己还不是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