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蜀猪兀,火盐出

又一个五天之后,经过多次失败,李素亲自调整思路后、似乎最有成功机会的一套方案,终于也到了冲刺阶段。

一群监工如临大敌,在现场指导,连太守陈实都偶尔到工场里巡视。

“快点干,这次一定要严格按照都督的要求做,不许偷工减料!这麻布不够致密,说了,要找经纬最密实的麻布做基布。”

“趁热,把猪皮胶刷上去,你不会手伸进去试试看够不够烫!太烫了不利于麻布紧密,太凉了沾不紧。”

“把竹筒缠紧了,里面几层全部刷胶后缠紧,最外面这层刷生漆。笨!刷生漆要比刷猪皮胶凉一些,不用那么烫!”

工匠们仔细而紧凑地忙碌着,经过几个时辰的整改,最终把一条长达二十几丈的测试用输气管鼓捣出来了。

这一次,他们选择的密封基料,是一开始并不被看好的麻布——麻布本身其实根本没法气密,太疏松了,甚至在织物这个大类里也不是优选项。

但因为丝绸更容易老化、寿命短,最关键是丝绸太光滑缺乏抓紧竹筒的摩擦力,所以丝绸没法用。

棉布倒是比麻布更致密、摩擦度也更好。但汉朝白叠字花(棉花)还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棉布要到南宋才普及。加上印度长绒棉现在还在身毒国没有引进,国内的白叠字花品种本来就不适合纺线织布、只能拿来作为保暖填充物,所以棉布这个选项在打开南中上路之前也没得选。

基料不好,就拿辅料来凑,涂层够粘性、致密,照样可以用麻布基底做出气密胶带。

李素用的辅料就是两样:猪皮熬的天然明胶起粘合作用,漆树产出的生漆刷在最外层确保气密性,双保险应该是够了。

这个想法的思路,其实还是从现代材料逆推——后世有橡胶、有化工合成的气密漆、有化工合成的强力胶。李素搞不到这些,就尽量选贴近其特性的纯天然替代品,这是文科生都容易自然而然想到的推演。

“点火!”随着李素拍板下令,最终方案也开始了生产阶段的实验。燃气故意走远路输了二十丈远,而且最末端还分叉成几个竹筒、分成几个灶台煮着大铁锅里的卤水,为的就是考验最恶劣最极限的情况。

一个半时辰的猛火熬煮后,每锅里几百斤的卤水都被熬干了,留下几十斤盐。粗略一算,就知道这卤水的含盐量接近百分之十,比海水的百分之三到四还浓郁了三倍之多,不愧是浓缩的深井老卤。

盐的自然溶解率也不过是三成几,所以这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挖出超过五百米深的发黑发亮苦卤,最高矿物质含量能接近三成,几乎达到了自然极限,咸苦到齁死人。

不过这些都不过关键,大家更关心的是有没有漏气。

几个盐工拿着火把上前,在每一处竹筒接口处,隔着几寸远用明火熏点,拿开火把后并没有明火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