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让蜀郡百姓也赚几个亿

桓灵年间,全国牛只宰杀严控,每年的牛筋只够生产几千柄腰引弩、蹶张弩。咱蜀地地处南方,没有草原大规模养牛,百姓的耕牛又不能滥杀。只有指望从南中获取滇地牛马,以及其他筋腱强韧的猛兽补给。或者是通过秦岭蜀道,跟北方羌胡经商大量买入牛筋。

而其他锻铁、缫丝、碾米,都是依托都江堰水利才能建造的。未来的上限,就是把从都安到郫县的岷江六十里沿岸、每隔二十丈立一部大水车,两岸都算上。

郫县到成都水流趋缓,冲力不足,那四十里江面只能减半折算,相当于都安这边二十里。而且都江堰隔出的岷江支流灌渠较多,几道主要支流水流也可利用,这些都算上,我们算他等效于两倍的岷江……

全部算上,八十里的江岸,一百六十里的支流岸,两侧都算上,最多排两千部大型水车。每部折抵妇人三十人的人力,而且可以持续不断作业,让女工轮班,一车抵七八十人力。两千部大水车,就是十五万农妇的劳力。

按照目前的旧式劳作,缫丝、织锦的工作量,大约是一三开,也就是农户要出产锦缎,四分之一的时间缫丝,四分之三的时间织锦。十五万缫女大约可以供给四十几万织女。实际上这些水车还要分出几成碾米、锻造,总产能还会低一些。要彻底消化这些水车的产能,未来大约要造七八万台宽幅弩梭织机。

如今蜀郡、犍为、广汉总人口三百万,蜀郡占一百四十万,壮年男丁在籍五十余万,女子也差不多。从这个角度来算,我们充其量只能提升相当于蜀郡蜀锦原产能的一倍,还达不到两倍——

除非我们再兴修更多都江堰一样的水利,但那个回收投资的周期就更慢了,那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修水利的投入,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回得了本,也不一定有足够的合适场地,这都不是大战在即的时候能考虑的。”

李素这番话,账算得非常精,把诸葛兄弟都听得叹服不已,暗忖李伯雅不愧是天下善算之人。

诸葛亮算数比哥哥好,他也不由顺着李素的思路往下探讨:“水利工程回本太慢了,秦国当年修都江堰,花了两代人才回本、后续才是净赚,四五十年后让秦的国力足以统一六国。

郑国渠,那也是韩国人一开始的阴谋,派郑国去秦国修水利“敝其国力”,让秦国人一代人之内没有国力灭韩,而且郑国渠也确实做到了,让韩二十年后才亡。征西将军最多五年就要北伐,这些还是等天下太平再来做吧。”

李素闻言,对诸葛亮投去微微赞许的鼓励。

如果是按照历史原本的轨迹,这个三国乱世要在蜀中种田苟上三十年以上再北伐,那李素会考虑狂修水利、祭出地图编辑器的。但现在只是为了北伐准备的“五年计划”,这些只能靠边站。

最多稍微搞一点特别迫切的、可以同时利用水能、还能改善航运、灌溉条件,三方面都有收益的,那回本周期可能缩短到十年以内。如果不是上述三方都有重大利益,就别想了。

琢磨明白这个道理后,他也用切磋探讨的语气提醒诸葛亮,算是言传身教:“阿亮,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有对水能、灌溉、航运三全其美的水利设施整改,还是可以稍微弄一下的。我看了蜀郡境内,以及与犍为接壤的几个县,南安(乐山)就有必要整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