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屯兵五丈原

话分两头,在陈仓下游二百多里的渭水河畔,刘备的军队花了三天时间,以每天平均六十里的行军速度稳扎稳打溯流而上。

1月25日,刘备军终于抵达了陈仓以东的最后一个落脚点郿县,并且前出到郿县西郊、渭水之滨的五丈原扎营。

这一路而来的三座县城,都是建在渭水与从南侧秦岭北麓汇入渭水的支流的交汇点上——

芒水在美阳县汇入渭水,骆水在武功汇入渭水,而武功水则在郿县以西的五丈原汇入渭水。

而武功水穿过秦岭的河谷便叫做褒斜道,骆水穿过秦岭的河谷则叫傥骆道。这两条路也是翻秦岭的要道,只是比陈仓道窄太多,而且武功水和骆水都没法穿越太白山和沈岭的主分水岭,也就无法往南抵达汉中。

刘备的营寨右侧靠着渭水、正面是武功水,左侧依靠着秦岭凸出部太白山,所以防守非常稳固,再往西进五十里就是陈仓城了——

这也算是历史的巧合,因为刘备现在的营地位置,就是历史上司马懿与诸葛亮在此对峙时的营地位置。正因此处左山右渭正面河,诸葛亮才无法绕过司马懿的大营进兵。只能说英雄所见略同,知兵之人选扎营地的眼光也差不多。

刘备也不冒进,他也怕韩遂实力依然强劲,万一发现汉军援军后放弃皇甫嵩、集中全力围城打援奔他而来,那就麻烦了。

所以到五丈原后,刘备一边稳立营寨高垒深沟做好准备,一边派出赵云以轻骑前出侦查韩遂的近况。

同时还分出些兵力进驻背后的郿县成掎角之势。与豪强大族搞好关系、了解当地情况、说服郿县官府帮忙提供一段时间的粮草,为持久战留个后手。

安排扎营的时候,李素也亲自巡视了一番,还带着他如今的助教、十六岁的诸葛瑾,以及刚满九周岁跟着助教兄长看热闹的诸葛亮。

“秦岭之险,果真胜于泰山,自幼读史,《夏本纪》中描绘天下山川形势,常不能解,果然还是要亲自走遍名山大川,方能得真知灼见。”少年诸葛亮本着游山玩水的心态,看着营地左侧的太白山,颇受启发地沉吟道。

自从十月份安葬好父亲之后,这三个月他跟着刘备军的谋士团队,从睢水入洛,游历了京师附近的雒阳八关,也看了河东之地的山峦沟壑、理解了史书上的长平之战为什么会打成那样。

又走了崤函道、见识了潼关函谷之险、陕峡砥柱之碍,最后又到了这里,看到了渭水依秦岭而东,渭南处处可以设防、每有一条支流都能对进攻方的行军形成莫大阻碍。

这些见识,让诸葛亮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每晚都要拿个小本本把游山玩水的心得写日记记下来,一边心中也是感慨:跟着李师游山玩水,都能涨那么多见识,比读书还直观。

一旁的诸葛瑾反而尚不谙军务,听了弟弟的吐槽不由反问:“渭水支流多在南岸,因秦岭而生,如若要迂回绕过强敌,从北岸长驱直入进军不就行了么?”

诸葛亮摇摇头:“兄长,你都随军两月了,怎么还没学会粮草之重要——如果走北岸,南岸任由敌军立营,那渭水粮道还如何使用?岂不是每过一条粮船都被敌人劫了。只能是一条条支流拔钉子一样拔过去。

不过好在韩遂看来是个无谋之辈,玄德公一路已经通过了三条渭水支流,也没见韩遂前出立营骚扰,让咱安安心心抵近到了这儿。”

诸葛兄弟在那儿叽叽喳喳了半天,李素回帐吩咐了一声:“子瑜,别扯这些了,府君命我进一趟郿县,跟城中官吏名门筹十日军需,以备守营久战,你有空说这些还不如陪我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