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上达天听

段珪本来也是应付差事,看刘宏生气,连忙解释:“陛下不爱看也无妨,老奴可以把其中故事、杂记讲述出来,其中还是颇有些新奇趣事的。”

段珪如此推销,一来是他也觉得那个故事确实有趣,或许可以应付掉皇帝的无聊。另一方面,他这两天刚刚接受了太常卿刘焉的拜会,双方不知道聊了什么,也不知道有没收到好处。

总之段珪就是选择了如此应付,内情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刘宏这才好奇:“你也会讲书?”

段珪媚笑着说:“因为那书浅显,言语粗俗,一如市井闲聊,一看就懂。”

刘宏愈发好奇了:“言语粗浅,那必然洋洋洒洒,冗长不堪,怎得还能几日内传出数千卷?抄写恐怕都不及吧。”

段珪:“好像是有商人用了新的奇巧之法,如同印玺一样印制的,故而传播极快。”

刘宏往那一靠,张开嘴等宫女喂了他几颗去了皮、籽的葡萄,随口吩咐:“那你就挑新奇趣事讲讲。”

段珪找来书,战战兢兢挑了几个近年的故事、看起来比较有血有肉不像是演戏的,给刘宏讲了一下。

没讲多久,刘宏果然被吸引住了,连葡萄都忘了继续吃了。

“这话说着才像是在说故事讲笑话嘛,一点都不说教,难得现在的读书人还能写出这么通俗的故事。”刘宏点点头,随口评论道。

不得不说,这完全是书的创作时代性的碾压。

汉朝的书,太干了,一点灌水细节都没有,所以故事的趣味性,当然不能跟李素写的相比。

而且,很多汉朝的书,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精炼那么干的,有些是在常年的传抄中,变得越来越干——因为抄书的人会不耐烦,比如一句话原文是二十个字,那么抄写者绝对不会增加修饰语,抄成二十二、二十三个字。

最多只是把原书抄完之后,在字里行间加注释、发弹幕吐槽。

但把原文二十个字缩写成十八个字,则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不影响叙事清晰就行。下一次别人再借你的书抄,还是嫌慢,觉得还能精炼,就再少抄两个可有可无的,这句话就变成十五个字了……

所以先秦两汉的故事书、其实是一代代人不断缩写的群体智慧产物。最后才变成《西京杂记》上那样几十个字甚至十几个字就讲完一个小故事的程度。

而刘宏的审美,是连《西京杂记》那种干燥到便秘的故事书都能忍的,一听段珪转述的《孝义录》,瞬间就觉得趣味横生。

听到精彩之处,刘宏忍不住屡屡互动反问:

“那刘备南下邺城出首张纯,竟是走的黑山贼控制的地界,才躲过了反贼的搜捕?那张飞,竟能一声大吼,震落方圆百步内麦苗上的积雪?使伪装成乡民的黑山贼恐惧辟易?”

“最后杀回卢奴县时,那刘备竟以如此计策,骗开城门、使张纯猝不及防、不得不弃城而逃?”

刘宏丝毫没意识自已已经被带歪楼了。听了好一会儿之后,才注意到,这个故事貌似跟“孝义”没什么关系,最多只是忠义。

他这才打住段珪:“等等!这些事迹跟孝有什么关系?”

段珪这才连忙跳掉一段剧情,翻到最后:“是这样的,这安喜刘玄德,祖籍涿郡涿县,追杀张纯过境后,因为官职在身,无法再追,后来几经曲折,弃官而去,回家保护家中叔父、聚乡勇保境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