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225~228

大秦始皇后 青青小艾 6447 字 2022-10-02

==·乌龙·==

郡守笃定地开口:“自从朝廷下达了可以招生的命令后,微臣便立刻让人在官署门口与城外城墙上张贴了布告,特意写清楚了十五岁以下不限男女不限身份,只要想将孩子送来读书之人都可以到各郡县报名。那布告应该还在城外城墙上挂着,您若不相信,可立刻派人去揭下。”

嬴政自然不会听他片面之语,闻言直接转头看向王铿。

王铿会意,立刻带着两个人便直奔城外。

不久,他带着一张颜色已经有些发黑泛黄的绢布回来,直接将其呈交给了嬴政。

嬴政接过,打开后确认,郡守确实不曾有半句谎言。

他转头看向最开始说话的县令,将布告转交给了最开始说话的那位县令。

明明嬴政不曾多说一字,那县令却已经冷汗涔涔:“陛下,在、卑职绝非有意诬陷郡守,我……”

嬴政抬手打断对方的话:“现在需要做的是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不到掰扯你与郡守孰是孰非的时候。先看看布告上的内容是否有假,再告诉寡人,你们为何觉得寡人不允许你们进入学校学习。”

这些匈奴人于嬴政而言,虽然比百越族恶劣,却完全比不得燕赵韩等六国之人。

他既然能对六国百姓一视同仁,甚至同意六国贵族遗民当老师、去学校读书,就不可能阻拦这些刚归附大秦不久,正需要安心的匈奴部族的孩子到学校读书。

嬴政脑中闪过无数想法,却无一不是怀疑背后有阴谋。

却不想那县令闻言尴尬地红了脸:“陛下,微臣……不懂秦国文字。”

嬴政:“……”

县令见嬴政表情不好,担心他误会,赶紧解释了一句:“微臣已经在学了,真的,但是……秦国文字真的太难学了。”

林阡听着这话,莫名觉得好像现代哀嚎英语难学,汉语难学的那些人。

她有些好笑,不由开口问道:“你们十几个部落,就没有一个人能看懂秦国文字?”

嬴政皱眉,转头看向那几位草原上的县令:“到底是怎么回事?”

县令看了眼林阡,又小心看向嬴政,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般。

嬴政看他:“有事说事!”

县令不敢再隐瞒,忙不迭开口:“一开始还是能看懂的,后来就看不懂了……”

林阡看向嬴政,毫无意外地发现他眼底也有几分疑惑。

其他人也是一脸茫然。

这话是什么意思?

已经开口了,县令也没想隐瞒,很快就开口解答了在场众人的疑惑:“我们匈奴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且与秦国的并不相同,所以一般人并未想过要学其他人的语言和文字。但由于以前常常与赵国打交道,才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特意学了赵国的语言和文字。”

但是,赵国与秦国的语言和文字并不完全一样!

语言还好说,即便是赵国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方言,为了与当地官员打交道,所以一般都会把当地方言与官话一起学了,故而即便在秦国拿下赵国后,匈奴人也仍旧可以与当地人并秦国派遣到九原郡等地的官员交流。

可文字这东西,平日也用不到啊。

更何况……

那县令有些委屈:“可后来赵国灭亡,赵国文字被秦国文字取代,我们那时候就已经没办法看懂秦国的一些政令了。”

匈奴本就没多少人学赵国文字,秦国拿下赵国后,赵国文字更被直接废除。

倒也不是没人想过学习秦国文字。

大篆还好,虽与赵国文字有一定差别,但字体相差不大。

可秦国这些年一直在搞文字改革,先后推出了小篆、隶书、楷书三种字体,小篆还在刚推出没多久后就被更简单易书写的隶书全面取代,基本已经无人使用。

偏偏匈奴人并不知道,只以为三种字体都是秦国正在使用的文字,所以只能一样一样地学。

学不会就罢了,最怕的是将几种字体混淆,或者将一个字认成另一个字。

挫折积累多了,也就没人愿意学了。

所以,如今的匈奴是真的没一个能看懂布告上文字的人。

林阡有些错愕,很快反应过来,会出现这种情况固然有这些年字体更新换代的频率太高的原因在,应该也有匈奴刚归附大秦不久,又正好遇上学校开学,所以没来得及进入学宫学习拼音与简单汉字的原因。

像是中原各地在扫盲班与字典出现后,这些年也习惯了隶书与楷书,并不曾出现这些匈奴的情况。

嬴政突然问道:“你们自己不认识字,难道不会问?”

那县令与同伴面面相觑,而后略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除了在集市与互市当中,我们出现在其他地方只会造成恐慌,当地百姓更是对我们避之不及。而且我们平日生活在草原上,到其他郡县也是为了交易,一个月也就会去两三次,也不爱凑热闹,担心招惹了麻烦,所以……”

嬴政看向郡守:“他说的情况可属实?”

郡守顿了顿,虽然不想承认,却还是点了点头:“大家都知道他们与过去不一样了,但之前几百年的遭遇与长辈灌输的印象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忘记,这种事情只能慢慢来。”

嬴政听了,愈发觉得一定要让这些匈奴的孩子入学。

不能让这种割裂的情况继续存在。

匈奴人个个身强体壮,青壮年可以如百越般和当地人混合在一起兵役军训,相处多了就会产生感情,自然就能忽略彼此身份视作一体;而让小孩子与当地人融合的契机,最好的自然是学校。

他直接问道:“可存在你们想要带着孩子去报名,却被人拒收的情况?”

那县令赶紧摇头:“没有没有,我们是在来了郡城之后,才知道学校的存在,但同时也知道了学校已经招收完学生,都已经开始上课了。”

郡守忍不住开口:“其实微臣想过派人给他们送一份布告过去,但微臣派去的人在草原上转了两天,愣是没找到他们人影,最后只能带着布告空手而归。后来想着报名时间这么久,他们每个月也都有人会带着货物到到各个郡县去交易粮食物资等物,定然可以看到布告上的内容,所以便没再多管此事。”

在学宫开设了“扫盲班”后,如今整个九原郡认识隶书、楷书的人比懂得篆书的人多很多,郡守在写布告内容的时候还特意全用的学宫老师教的简单文字。

谁能想到,这群匈奴当中竟然根本就没人认识布告上楷书的人呢?

这事儿就是个彻彻底底的乌龙!

但即便是乌龙,这件事也透露出了一些问题——

比如匈奴即便已经归附了秦国,也仍旧与秦国少有交流;比如匈奴与各郡县来往不便,所以才会一个月才去交易两三次;比如两方想要交流只能等匈奴主动前往郡县,郡县官员却没办法找到匈奴,朝廷下达的政令也没办法第一时间送到匈奴手中……

嬴政自然也想到了这点,而他也在第一时间想到了解决办法——

在草原上修路。-

但除了修路,还应该想一些其他措施。

林阡提议道:“可以在路边开一家驿站,由各部落派人镇守。一旦朝廷下达政令,便由郡守派人将其抄录一份后送去驿站,再由看守驿站之人送达各位县令手中?”

秦国的“邮政”业因战争而发达,开一个驿站也算轻车熟路,并不麻烦。

嬴政尚未开口,那县令便忙不迭点头道:“可以可以,我们很愿意派人到驿站镇守。”

都已经吃过一次亏了,他们可不想再因为这些原因而错过更多机会。

嬴政一顿,点头:“等水泥路修好后,郡守立刻派人去各县路边开设一个驿站。驿站里的人需仔细挑选,如其他驿站般给予正经职位,靠朝廷发俸禄。”

那县令眼睛一亮,更是兴奋地连连点头。

不过……

一直沉默不语的李斯开口:“若匈奴真的无人认识隶书楷书,今年这些匈奴孩子恐怕不能入学了。”

那县令面色一僵:“距离学校开学也没多久,真的不能通融一二?”

李斯无奈:“并非不能通融,只是即便准许你们的孩子到学校去学习,他们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内容。这些已经入学的孩子,都在学宫内至少学习了一年的拼音与简单文字,学校的教材也都是按照这些孩子的水平编撰,匈奴的孩子不曾学过拼音与简单文字,上课恐怕很难听懂。”

这话一出,所有匈奴县令都愣住了。

张良见状笑道:“这对你们而言是好事儿啊,学宫开设的拼音文字课程主要是为了给当地百姓扫盲,讲课内容其实不多,三四个月就能教完了。你们的孩子既然不曾学过拼音与文字,就算之前报名了也没办法读书,还是要去学宫学习。现在后悔还不如尽快将人送去学宫,明年开学便可报名,也不算耽误了孩子。”

匈奴县令们一听,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震怒·==

嬴政一行人在九原郡待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亲眼看着那些匈奴人将孩子送到学宫读书,并正式开始修路之后,这才满意地准备离开。

离开之前,嬴政到学校去看了眼冒顿与韩信两人。

韩信自不必提,他天生脑子聪明,学起东西来快得惊人,而且基本不偏科;冒顿竟然与韩信相差不大,而且在政治上面还更有天赋,语文方面却有些拖后腿。

嬴政看过两人的成绩,又亲自见过了两人与同学的相处模式,心里有了数。

不久,嬴政一行人离开九原郡。

那日正好是休息的时候——

林阡原本想要推行双休制,但意外遭到了从大臣到百姓的全部反对,最后只能为这些可怜的学生争取到了一个月休息两天的“特权”。

冒顿与韩信两人站在城墙上,看着嬴政一行人离开。

韩信只觉得高兴,冒顿却看着秦王的背影怔怔出神,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等人走远后,韩信拽着他就往楼梯方向跑:“好了好了,陛下都已经离开了,我们就不要在城墙上打扰叔叔伯伯们守城了。”

-

他们很快又去了中部地区。

这边土地肥沃,有着相当广袤的平原地区,百姓生活喜乐安康,当地官员也算尽忠职守——

虽然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都在嬴政指出后立刻调整好了。

一行人在中部几个郡县待了差不多一个月时间,然后才继续南下,他们一路从九原郡途径上郡、太原郡、巨鹿郡、邯郸郡、东郡,然后来到了砀郡,再取道陈郡,抵达了泗水郡。

嬴政等人还面见了这些地方的官员,亲自去看过了当地的学校。

一开始众人只觉得这些地方的百姓安居乐业,学校也办得有声有色,完全让人挑不出错来。

但随着巡游的郡县越来越多,林阡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太对。

这感觉就如隔靴搔痒般让人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却让人如鲠在喉,总是提不起劲儿来。

一直到他们在参观泗水郡学校的时候,看着那教室里面清一色的男孩儿时,林阡才终于找到了原因:“陛下,这教室里面怎么全是男学生?”

嬴政定睛一看,果然没在教室里面看到一个女孩儿。

林阡皱眉,有些记不清了:“我们之前路过的几个郡县,教室里面也是这般情况吗?”

嬴政转头看向其他官员。

李斯与冯去疾二人对视一眼,纷纷摇头。

其他官员也都记不清之前情况,只能低头躲避嬴政视线,唯恐被他选中回答问题。

就连张良,也只能隐隐约约记住一些情况。

但不确定的事情,万万不可拿出来说,因为一旦后续调查的时候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他这种“信口雌黄”之人可是会被追究责任的。

不过,他转头看向自己的属官:“我记得,你记忆力不错?”

那人点头:“卑职记得。”

张良便直接向嬴政举荐了对方:“这位是微臣手下属官,名为萧何,之前被奉常调去为几位公子的婚事帮忙,因做事有条理且博闻强识,特意被微臣调到了身边。”

博闻强识?

嬴政将视线落在萧何身上:“你记得之前几个郡县的情况?”

萧何立刻站出来:“回陛下,记得。陛下带着我等从九原郡离开之后,一共经过了上郡、太原郡等七个郡县,泗水郡为第八个郡。”

“在上郡时除去过郡城外,还去了周边三个县城,郡城内看过两个班级,学生分别是三十四个与三十三个,前者男女人数为十九个男孩和十五个女孩,后者则为十五个男孩与十八个女孩,比例基本持平。”

“陛下在两个县城分别旁听了一个班的课,前者二十八个学生,男十五,女十三;后者一共二十五个学生,男十三,女十二……”

“在太原郡时除去郡城外一共去了三个县城。郡城去看过三个班,人数分别是四十二、四十一和三十九。男女比例则为二十一比二十一,二十比二十一,二十比十九……”

……

林阡在旁边听着,眼睛越睁越大,心头的震撼更是难以言语。

这都是什么人啊,都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他竟然不但记住了他们经过几个郡县,这些郡县又是哪些,甚至连他们去过多少学校,参观过几个班级,班级里面的学生人数与男女人数都记得一清二楚。

【就这惊人的记忆力,干什么不能出头?难怪会被称作汉初三杰。】

【萧何真的不是照相机记忆吗?】

【逆天了好吗!】

嬴政转头看了林阡一眼:汉初三杰?眼前这个萧何也是?

他记得林阡提到其他两位汉初三杰分别是张良与韩信,韩信不必提,如今还是个小孩儿,而且韩信走的是军事这条路,虽然需要着重培养,却并非秦国当前紧缺人才。

张良擅长谋略,这些年办事尽心尽力,填补了秦国的人才空缺。

那么,这位萧何是哪方面的人才?

林阡没注意到嬴政的眼神,仍旧在仔细分辨萧何报出来的一系列数据,而越是听,她脸上的激动越少,眼底反倒渐渐爬满了怒气。

“砀郡除郡城外一共去了两个县城,每个学校都参观了三个班级,郡城学校的学生人数分别是三十二,二十九,二十七,男女比例是二十五比七,二十二比七,二十五比二;县城学校的学生人数分别是……”

“我们刚来泗水郡,尚且不曾前往县城,在郡城学校至今为止只参观了一个班级,学生人数三十,男女比例三十比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