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缘法

就在周黎蘅和黛玉陷入心灵风暴时,杨女官陷入了头脑风暴:怎么办怎么办?怎么解围才好?

黛玉被男子的声音惊到诧异后,不由再退了一步,她这一动周黎蘅才惊醒过来,看起来不好意思至极,带着五分窘迫五分无助。

杨女官终于急中生智,想了法子出来。

她在假山后由轻到重跺了几下脚,故意做出脚步由远而来的情状,然后抬高了些声音:“林姑娘,您在这边吗?”

黛玉不由面上带了焦急之色。

偏她独身一人往外走,偏她自己遇到了外男!这要是让杨女官看了去,这话怎么说的清楚。

或许对男人来说,这种庭院偶遇算是一种能增添光彩的花边新闻,但对闺阁姑娘来说,真是要了命了!

周黎蘅见她神色,一瞬间福灵心至,先是迅速作揖到底,轻声道:“我唐突了姑娘,来日必负荆请罪。”

然后一个转身,借着院中矮石景致纵身上了旁边的银杏树,锦袍翩然宛如一只彩凤,将身影藏在细密的枝叶里。

黛玉微怔过后,这才应了杨女官一声。

杨女官带着笑走出来,对黛玉道:“王妃见姑娘没穿外头大袍子,就命我来寻姑娘,您没冻着吧?到底天儿还是冷了些。”

黛玉摇头,平了平心境,只道是起风了,然后便同着杨女官往回走。

而杨女官在把黛玉送回院中后,立刻悄默声的再次转出来,来到银杏树下:“您下来吧。”

周黎蘅一声不吭,当自己是一根树枝。

杨女官无奈点名:“世子爷,您下来吧,下官已经看到了。”

周黎蘅这才跳下树来——他在宫里跟卫刃关系很好,也跟皇子们一起学些骑射之术,身手还算凑活,起码上下树没问题。

他一贯是个温和脾气,可这回望着杨女官眼中尽是严肃,还带了气恼:“前院中有旁府的姑娘小姐,怎么没有人告诉我!这般冲撞了如何是好!”

杨女官被他罕见的怒气吓了一跳,连忙请罪,却又无话可说。

绍王妃请客这件事,周黎蘅是知道,还亲自去给林姜送过帖子。可其中具体细节却没人告诉他一星半点——绍王夫妇还是心虚,怕这次名为还愿实为看儿媳的宴会,再闹得儿子大病一场。

所以半个字也没多说,绍王妃只告诉他这一日自己在后宅还愿宴请,又吓唬他‘你父亲可是休沐就在前院招待清客相公们’,让周黎蘅老老实实进宫去念书。

故而没人想到周黎蘅会突然回府,回府也罢了,还偏就冲着这经年不到的闲置外书房来了。

“这就是缘分吧。”杨女官脑海中闪过几个闪亮亮大字。

到底是母亲身边的女官,周黎蘅哪怕动气,没有再多说什么,只道:“劳烦杨女官悄悄帮我取一本书来。”

御赐的书都有专门的匣子单独装着,周黎蘅一描述杨女官也就知道,点头应下回去取书。

而周黎蘅则望着外书房的围墙,出了一回神。

不可避免地想起方才一面之缘的姑娘……林姑娘,是小林太医的同族姐妹,那位林姑娘吗?

——

林姜直觉方才从门外进来的黛玉有点异样,于是便与吴老夫人完了话题,去寻在案前铺纸要落笔的黛玉。

替黛玉放镇纸的时候,林姜碰到她的手,只觉如触冰一般。不由一惊。

黛玉的身体如今调理的没有什么不妥,冬日更是着意进补,已然没了往年一到冬天就手足冰凉的虚寒之症。而这会子手这样凉,加上方才进门时微有异样的神态,倒像是被什么吓到了似的。

黛玉看向林姜微微摇头,林姜就了然先不问,只在旁边看她写诗。

一时指针到了时辰,绍王妃身边另一位女官,将所有姑娘的诗稿都收了来。

绍王妃一一翻阅细读了一遍,又格外把黛玉的留下细看了会儿,魏夫人接过去后,自然也是着重看了黛玉的诗。

姑嫂两个对视一眼,俱是一笑,然后让着年纪最长的吴老夫人看:“还请老夫人这位长辈一锤定音,选个魁首出来。”

吴老夫人也戴上老花镜,将姑娘们的诗拿过来看,不过片刻后,就看了黛玉这边一眼,然后笑道:“我心里倒是选出了魁首,只可惜我说出来,又怕人觉得我是私情私意上偏心,还是叫王妃来定吧。”

林氏跟她们家亲厚,京中知道的人家原也多,吴老夫人心中取定黛玉的诗,倒不好直说了。

偏生黛玉旁边还站着吴家姑娘,此时娇憨可爱直接发问:“祖母,圣贤书上有句话说得好呢,举贤不避亲,您老人家若是看着孙女我做的最好,直说便是,旁的姐妹们必没有闲言的。”

给吴老夫人整的好大一个无语。

在座众人都是哄然一笑。有跟吴姑娘好的就来拉她:“你素日的学问心里还不知道?如何能夺魁,老夫人说的是林姑娘。”

姑娘们不是真的金殿策论严格各答各的,方才凡有人落笔,都有几个欢欢喜喜凑过去看现场热闹的。尤其是襄王郡主,自己又不写,就拎着她的拂尘,甩着她道袍的大袖子,各处去提前看诗。

黛玉的诗也有几个姑娘看了,当时就赞不绝口。

吴六姑娘闹了个乌龙,本来就红润润的苹果脸就更红了。但她性子直率,也没当回事,也跟着众人笑起来。

绍王妃又转头问站在她身旁,方才一并看诗的襄王郡主和林姜:“两位监场官儿以为如何?”

襄王郡主甩了甩拂尘:“很是,很是。”

林姜倒是跟吴老夫人一样要避嫌,就只是笑了笑。

王妃见此,就含笑盖章:“好歹自有公论,俱我们看来,还是林姑娘的诗新巧别致,堪为魁首。”

然后取了旁边早就备好的一方古砚作为彩头,要赠与黛玉。

黛玉自然要上前接过王妃之赐,而绍王妃也就势扶起她的手,就近再次端详了一二,然后才不动声色放开,说了句:“好孩子,果然好诗好句好心胸。”

之后王妃又选了几首诗点评了一二,俱是一眼挑出其中亮点,把在座姑娘们都说的心服口服。

过后王妃也没有把收上来的诸诗稿,再让姑娘们传阅点评,只是搁在了自己手旁。

迎春很是松了口气,觉得不用接受公开处刑,让别人议论自己硬着头皮编出来的诗——要是一一传开让这些闺秀们边看边评议,迎春都想钻地缝子了。

还有几个跟她想法一致的姑娘,也都是心里大石落地。

林姜看在眼里,越发觉得周黎蘅的温柔体贴,或许是随了绍王妃。虽然王妃看起来性情爽利与儿子的淳厚温和不同,但这种愿意体贴旁人,替人免了尴尬为难境地的温柔,确实与周黎蘅的善良同出一源。

身处高位,本就容易浮云蔽目,只看高远。而绍王妃母子,却都是能弯腰怜悯地上柔弱花朵的人。

-

“回王妃,炉子都备好了。”

绍王妃又带着众位姑娘转换场地,回到了后院二门内的一处园子中。只见院中设有四边敞开的两处亭台相对,宛如日月之形。围亭而建的是一片白梅林,此时已过了二月上旬,梅花基本都落了,只剩下零星数点晚梅。

与腊月里,林姜与黛玉看到的齐阳长公主院前的梅花之茂,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这片梅林另有一番味道,显然经人精心修建过,并不显得寥落,这星点梅花反而显得干练疏利,有种少而精的景致。

数个婆子在亭子中围着炭炉正在烧火。

魏夫人一见就笑了:“王妃今儿是要带着姑娘们吃烤肉?”

绍王妃点头:“既然都做男儿装扮,索性就学着他们男人去围猎时吃烤肉罢了。况且今日天冷,单在外头赏梅倒是白冻着,就着火炉吃肉赏梅,眼睛也饱了,肚子也饱了岂不好?”

饶是黛玉有心事,都忍不住一笑。

绍王妃真是有趣。瞧王妃方才点评诗句一语中的,就知是个诗书皆通的风雅人,但却又不是那等过分追求风雅气度的拘泥文人,竟然会想着边赏梅花边吃烤肉,倒是潇洒之意多些。

亭台周围站了许多婢女婆子,都十分能干仔细,看着姑娘们兴致勃勃的选了肉与菜,就忙上前帮着烤,还时不时调整炉子的炭火,免得火星子大了崩出来烧了姑娘们的衣裳。

林姜跟黛玉坐在一处,三春自然也跟她俩一起。林姜倒一时不好问方才黛玉是怎么了,于是只说闲话:“这京中也只有绍王妃敢这样请客了。”

这一堆官宦小姐上门,寻常人家都是要求仔细不出错为上,吃吃点心看看文雅戏曲是最保险的。

这种带着她们又换男儿装,又生炉子架铁丝网吃烤肉的,有麻烦又担着风险。

也只有绍王妃这样的脾气,这样的地位,才无所顾忌拘束的请姑娘们来敞开了玩。

林姜只见,连平时见人眼神总是躲闪有些木讷的迎春,和神情冷淡不爱与人相处的惜春,才来了不到半日,笑容都多了起来。

探春更是神采飞扬,方才她的诗可是得了王妃的夸奖呢。

说来她在家中时,偶然也做了些诗词,只苦闷无人可分享。

贾母对孙女们的功课不上心,只说不是睁眼瞎就算了。而从大嫂子到迎春惜春,又都是各有愁苦之处,对诗文不甚感兴趣的。

宝玉倒是喜欢诗词歌赋,对自己这个妹妹也不差。可惜宝玉嘴没有门儿,见了探春的诗就嚷嚷着,三妹妹好才学,做的诗比我强多了!以至于这话传到王夫人耳朵里,害的探春被王夫人冷脸冷待了好几天。

自此后,探春也不太敢拿给宝玉看了。

于是许多时候她对景起了诗性,最终都只是兴致勃勃写了,然后默默然烧了。

可今日,却得了王妃与两位夫人的夸赞,让探春心里如何不高兴。

这会子探春就将一对金镯子摘下来搁在案上,自己接过一个婢女手里的铜夹子:“这位姐姐,让我来烤两片儿试试。”

人聪明就一通百通,她试探着烤了两片肉,都很是成功。探春立刻就觉得自己行了,连声问道:“你们想吃什么,我来烤!”

黛玉也暂时抛了心事,指着茄子道:“三妹妹,我想吃点烤茄子。”这里的烤茄子不是切成片的,而是对剖了一分为二的茄子,提前用调好的酱汁腌制过了,搁在铁丝网上,稍一烤就汁水饱满。这样的新鲜菜蔬,在冬日里比肉还贵。

倒是林姜看着茄子容易想起太上皇,不肯吃,就换了一样:“我想吃点辣的,烤点青椒吃吧。”

探春觉得没难度:“你们怎么倒像两只鹿?只吃些素菜。二姐姐,你要不要吃块好羊肉?”

迎春含羞点点头:“我,我想多放点粗盐,方才那块有点淡了。”于是连惜春也跟着要吃的。

探春一一接单,忙的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