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朱二爹纳军粮

买活 御井烹香 4412 字 2022-08-25

“真不收军粮吗?我们愿意捐献一些。”还有人纠缠着金主任献媚,“献军粮可加政审分不能?”

“真不收。”金主任反复地回答着,“看顾好你们的牛,多配种,多生小牛,倒是或许能加分的,泉州那些灾民都要被接到鸡笼岛去种地,他们很需要牛。”

很快,午后这段最热的时间也过了,大家赶忙去河边轮班车水,灌溉仅存的一些稻田,又还要担水去浇玉米,土豆倒是快收成了,每亩的用水量不算太大,人工可以顾得过来。金主任在田间走来走去,时不时撩开玉米叶观察玉米的长势,她带来的技术员也非常上心,满田里蹿来蹿去,若是看到了什么不合意的地方,那是要把人叫过来数落的。

按灾年来说,今年根本就不算是辛苦的,往年若旱,那是真的内外交煎,嘴角一连串的大燎泡,每天没日没夜地只是盘算着庄稼要用的那些水,今年么,下午把田浇一浇,到向晚时分也就回家了,家里饭已经做好了,大儿媳妇挺着大肚子,端了三碗稠稠的粥进来,老婆子跟在后头,端了一盘切开的咸鸭蛋,一盘炒雪里红,又洗了三根黄瓜,一人一根,大家坐下来吃饭——朱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忙过了春耕就都进吴兴县去找活做了,要到收土豆的时候才回来。大儿媳妇这是快生了,便索性在家养胎。

“算着也该给他们写信了。”

三个年轻人安顿下来之后,便给家里写信说明了地址,而且村里也会统计一下出去做活的人都在什么单位,这样安排收成时可以统一捎鸡毛快信,这笔钱由村里出,算来再过个十天半个月,土豆就能收成了,也是可以写信了。

席间,家里人便商量着收成后对于土豆的安排,大儿媳妇说,“报纸上有几期介绍了怎么晒土豆干,磨土豆粉——能做粉条,还能做许多别的吃的,只是这东西吃了烧心,今年的稻谷不要卖了,得搭配着吃。”

“只说了红薯烧心,土豆也烧心吗?怪道也只是灾年吃。”

“也是听人这么一说的。”实际上,买活军治下的百姓从未将土豆完全当做主食来吃,因此对于其中的一些讲究也并不清楚。

“家里还存了多少麦子,多少谷子?”朱二爹问。

“麦子都磨成粉了,大概还有个四五百斤的,谷子还存了四千斤在那里,本来去年想等今年新谷下来了卖去一些的,谁知道今年不种稻了,说来也是。”老伴哎了一声,“我们粮仓都满了,这土豆能收多少斤,还有玉米呢,该怎么放呢?”

“土豆要不都卖了算了,留个几百斤自己吃。玉米该怎么做还得看报纸,我们是不知道的。”

大儿媳妇是去年嫁进来的——看中的就是泉村女娘也分田,她娘家远,本来不赞成她远嫁,但大儿媳妇性格很泼辣,和儿子在城里做工时相识,便很快结婚了,没要太多彩礼,也没有嫁妆,签的是很平等的婚书,在朱家吃的喝的一点不少占,很能抬起头做人,她说话是很大声的,“所以说,报纸还是自己定的好,有合适的文章立刻便能做成剪报……”

朱二爹不做声,三口两口扒完了碗里的粥,把自己的咸蛋黄挑出来放回盘子里,咸蛋白放进粥里配,由老伴把咸蛋黄夹给儿媳妇,起身道,“我去粮仓看看。”

粮仓里果然塞得满满当当——除了半埋在底下,用稻草扎泥封口的十来个大陶瓮,还见缝插针地在上头摆了几个大木桶,这里头装的都是谷子,至于面粉,这东西精贵,专门用袋子装好了,塞在‘猫气死’里,吊在半空中,可谓是天上地下都摆满了粮食——没有办法,朱二爹当时造房子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有一日能储藏这么多粮食。

买活军来的这几年,头一年还罢了,虽然减免了租子,自己得的多了,但还是卖了很多谷子买家什,自从有了进城做工这个事情,那就又不一样了,农户们都很倾向于用筹子,存谷子——这些年来饥馑的记忆,让储存粮食成为了所有人的本能,而若是要往外支取,哪怕是卖钱去,心里也是很舍不得的。

几只猫都在稻草窝上打盹,见到他来了,都咪咪地叫着来献媚,朱二爹用脚撩了下它们的下巴,沉吟片刻,下了些狠心,拿过钩子来,推了推猫气死,从陶瓮摇摆的幅度和手感,找到储粮最多的几个陶瓮,用铁撑子放下来,来回扛了几趟,扛了两百多斤的面粉撂到了库房外面。

老伴和儿媳妇听到动静,出来看时都很吃惊,“怎么了,可是有人来借粮?”

“不是。”朱二爹说,“有别的用处,我推车去。”

老伴便让儿媳妇收拾碗筷,帮着他推上独轮小车,“去哪儿?”

“去村口老钟家做光饼。”

老钟家这几年自己打了一个炉子,重拾手艺开始贴光饼,尤其是每年农闲时很受到外出务工人群的欢迎,若自己出面,老钟家只收些饼子做工钱,这样赶路时心里便不慌了。他们家也正吃饭,看到朱二爹来了有些诧异,“怎么这时候来贴光饼?”

朱二爹便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虽然不征军粮,但我想着,往日里,那些王八般的兵要出去打仗,我们还饿着肚子从自己的口粮里抠些出去,给他们吃。”

“买活军没来以前,可想得到天下有这么和气的军爷?可想得到县里的吏目除了每年催粮催科,发民夫服役,还时时地到村里来教人种田?”

“可有夫子进村来教啊里读书认字?”

“这次去泉州,也不是去杀人,去做什么的——泉州那里受灾啦!今年的夏粮秋粮怎么交呢?还没有打下来呢,官府便安排好了他们的口粮,他们的牛……”

朱家虽不说多么宽裕,朱二爹也并不是买活军来了以后,扶摇直上的人家,他们家本就是农民,现在也依旧是农民,不过托买活军的福娶了个媳妇,但他还是说道,“如今官府虽连粮也不收了,但这也是该出的。我做得了光饼,送到县里托邮局寄往泉州去,我也为军爷尽我一份心力。我夜里便睡得着觉了。”

老伴便没有反对了,也点头喃喃地说,“该的,该的”,钟老大也站起来说,“应该的,那这饼子我不收工钱,我们一起揉面。”

朱二爹怎好让他白做?正要说话时,外头传来声音,“钟叔可在家?”

大门一响,吱呀一声,阿霞肩上搭着一袋面粉走了进来,额前的小肉瘤随步伐乱颤,“我来托你打些光饼——”

她看到朱二爹,讶异地止住了话头,又往旁一让,对身后说道,“今夜肯定做不完了——我前头还有人那!”

朱二爹探头一看——中午在树荫底下说话的那几家人,倒来了一半,钟家的小院里,挤挤挨挨,连人带面粉,都快塞不下了!